陳寅恪先生的生平極富研究旨趣??上鲁霭娴摹蛾愐∠壬曜V長編》( 初稿) 主要依據《吳宓日記》一手資料以及《吳宓與陳寅恪》、《吳宓自編年譜》、《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等二手材料,其卷三所記寅恪在哈佛大學的一些經歷較為簡略,②而且因為這些二手資料廣為人知,并未增加太多資料,值得加以補充。通過《長編》可知,寅恪約在 1919 年年初入讀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希臘文等。又引《吳宓自編年譜》1919 年編云寅恪于 1919 年 1 月底 2 月初由歐洲來美國,在哈佛期間與吳宓、湯用彤、白璧德等有交往,于 1921 年 9 月離開美國赴德國。
事實上,哈佛大學所保存的檔案資料以及德文中的資料,可補充《長編》者甚多。如在哈佛的注冊信息,可幫助我們確定 1919 年寅恪實際注冊時間和當時學習的專業以及居住地址,從而對其當時的生活狀態有更細致的把握,也可糾正《長編》中的一些偏差。此外,波士頓一帶是美東北新英格蘭地區保存甚佳之古城,一些建筑從建成到現在一直長期保存,甚至門牌號碼也無甚變化,可以很方便地幫助我們回到當初的場景。吳宓搬家的情況在其日記中留下了詳細的記錄,其實寅恪也多次搬家,但吳宓在日記中沒有特別說明。而利用哈佛公布的一些材料,可以大致恢復他當時搬家的歷程。
本文將利用哈佛公開出版物中新發現的有關寅恪先生的記錄,重建他在哈佛留學期間的部分生活情形,并考察當時他一些室友、同學、鄰居、學術單位負責人、教授的相關信息,帶領讀者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以期對其成長的經歷和環境獲得一些新的體驗和認識。一方面可供對 20 世紀初留學生生活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另一方面亦幫助對寅恪感興趣的讀者了解他當時的生活和學術環境。
一、陳寅恪負笈哈佛園
( 一) 研究生一年級
寅恪在哈佛留學一共呆了 31 個月左右,據目前的材料,至少在三個地方住過,以下將對他的住處及其相關問題一一說明。根據哈佛大學 1919 年出版的《哈佛大學目錄》,①寅恪注冊哈佛文理研究院的時間是 1 月 29 日,當時他的狀態被注為 1G,即一年級文理研究院研究生,專業為歷史。當時哈佛的古代史教授為費格森( William Scott Furgeson,1875 - 1954) ,他 1913 年剛出版了《希臘帝國主義》( Greek Imperialism) 一書。歐洲中古史教授是哈斯金斯,此人被認為是美國中世紀史研究的開創者。寅恪注冊入校時,哈斯金斯任哈佛文理研究院院長,而當時實際主持工作者乃是代理院長穆爾。因為哈斯金斯是美國總統伍德羅· 威爾遜的顧問,從 1918 年 12 月 1 日至 1919 年 6 月 30 日請假離校,1919 年 1 月 18—21 日陪同總統在巴黎凡爾賽參加和平會議。根據哈佛文理研究院的統計,1918—1919 學年申請獎學金的人數,語文學專業是 67 人,15 人獲獎; 歷史、政治學、哲學、教育專業共 81 人,也是 15 人獲獎。寅恪不在獲獎者之列,也不知道他是否申請過獎學金。寅恪來哈佛之前的身份是德國柏林大學學生,但 1912—1919 年之間的身份未注明?!赌夸洝凤@示,寅恪申請入讀哈佛的背景填的是他 1910—1912 年在柏林大學的經歷,同時亦注明他來自中國上海,注冊時他在哈佛的住址是劍橋麻省大道 1134 號( 1134 Mass. Ave. ) 。② 這個地址很重要。因為《長編》引用吳宓的話,提及寅恪初到哈佛住在赭山( Mt. Auburn) ,而這個說法實際是不準確的,至少寅恪 1919 年 1 月 29 日最初入讀哈佛時注冊的地址是麻省大道而非赭山。麻省大道 1134 號是個很有意思的地址,面積大,住宿人口多。同樣根據《目錄》,當時住在此處的還有俞大維與金麒章兩人。兩人都來自中國上海,這表明寅恪是和兩位同鄉住在一起。俞大維注冊的名字是 David Yule,初看之下,容易被認為是夷狄之人。寅恪的名字在《目錄》中僅出現一次,而俞大維的大名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出現在 178 頁的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的學生名單中,注明來自中國上海,現住址為麻省大道 1134 號,之前于 1918 年獲圣約翰大學文學士( A. B. ) ,現為一年級研究生,大學獎學金獲得者( University Scholar) ,專業為哲學。第二次是在 260 頁獎學金獲得者名錄,其中大學獎學金獲得者共 14 人,俞大維因為姓氏的關系,按照音序排在最末一名。第三次出現在 956 頁的大學成員名錄之中,列出住址為麻省大道 1134 號。該目錄 184 頁注明金麒章也來自上海,1918 年圣約翰大學理學士( S. B. ) ,主修商科。而 924 頁標明其住址也在麻省大道 1134 號。根據 1920 年出版的《哈佛校友通訊》,可知其 1920 年畢業于哈佛,dissertation為《銀價與上海和香港的交易,1916—1920》,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 MBA) ,就職于紐約圣勒克塔迪的國際通用電氣公司。#p#分頁標題#e#
綜上所述,當寅恪 1919 年 1 月 29 日在哈佛注冊時,他的專業是歷史,主要是世界史,選了兩門課,即“歌德之《意大利之旅》”與“現代德國史”。① 他住在麻省大道 1134 號公寓,室友是文理研究院哲學專業一年級學生俞大維和商學院一年級研究生金麒章,3 人均登記成來自上海,算是同鄉。俞大維實際上是 1918 年入校,而寅恪是 1919 年 1 月入校,兩人在文理研究院分別學哲學和歷史。按照吳宓的說法,俞大維首先注意到蘭曼( Charles R. Lanman,1850 - 1941) 在教授梵文和巴利文,后來寅恪、湯用彤才因俞大維介紹而往學焉。②俞大維是 1918 年下半年開學不久即發現蘭曼的梵文和巴利文課,據他 1918 年 11 月 27 日致蘭曼的信,他當時正在學習伍茲的印度哲學課程,想要學習梵文,以便將一些漢文佛經翻譯成英文,通過伍茲認識蘭曼。俞大維旁聽梵文的時間是 1918 年 11 月 27 日至1919 年 5 月 5 日。
蘭曼當時除了教梵文,也在主持梵文哲學文本《攝一切見論》( Sarva - Darsana -Dangraha) 研討班。根據《目錄》的信息,我簡單介紹一下當時哈佛的課程設計以及有關蘭曼教學的一些情況?!赌夸洝诽峁┝私刂?1919 年 2 月的教學情況。當時哈佛一學年分 3 個學期,中間由 12 月的寒假和 3 月的春假分割開,一門課上 3 個學期,即每學期各上整個課程( full course) 的三分之一。按照這個算法,1月到6 月包括冬季和春季兩個學期,即1 月到3 月,4 月到6 月,兩學期下來其課程算是整個課程的三分之二。這意味著,陳寅恪因為是 1 月才入校注冊,他如選 3 學期構成的整個課程,則在 1919 年 1 月至 6 月只能完成三分之二。以下我們會提到蘭曼的梵文和巴利文從 1 月上到 6 月,構成整個學年課程的三分之二。當時哈佛文理學院全部課程分成以下四大學部: 語言、文學、美術、音樂; 自然科學; 歷史、政治學、社會科學( 也通常指歷史、政府學和經濟學) ; 哲學與數學。一個專業學生必須所修課程的一半來自某個學部,另外一半課程要分攤到其他三個學部之中。比如一個學生要完成四大學部 12 門課,其中 6 門課是來自選定四大學部之一的專業,而其他 6 門則分別來自其他三大學部。一般來說,一門課約上一小時。按照這個分野,寅恪應該是選擇了第三學部的歷史,而俞大維是選定了第四學部的哲學。但俞大維又學習數學,所以選擇了第四學部的數理邏輯專業,這樣正好哲學、數學都全了。趙元任也是同樣這個修法。后來寅恪是從第三學部的歷史專業跳到了第一學部的古代語言學專業。當時第一學部的語言類課程首先列出的便是閃米特諸語言與歷史( Semitic Languages and Histo-ry) ,其次是印度語文學( Indic Philology) 。當時閃米特諸語言與歷史名下的課程主要包括四種: ④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主要面向研究生的課程,研究課,討論會。討論會是老師和高年級研究生每月一次的討論課,討論較新的研究進展,此處姑且不談。第一類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從低到高按照編號包括以下 7 門:#p#分頁標題#e#
說到博物館,這里略為補充寅恪留學哈佛時和他專業有關的一些博物館的情況。首先是閃米特博物館,1889 年成立,1902 年在神學大道建立新館,收藏品包括亞述語、敘利亞語、阿拉伯語寫本,以及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各類文物和遺物。當時館長是里昂教授。①他來自美國南部的亞拉巴馬,求學于南浸信會神學院,后留學歐洲,1882 年以研究敘利亞文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1882—1910 年任教哈佛,被任命為荷利斯講座教授,1910 年被任命為漢科克講座教授。哈佛閃米特博物館由德國猶太移民富翁施弗( Jacob H. Schiff,1847 -1920) 捐贈成立,而里昂是第一任館長。1919 年寅恪到哈佛時,里昂已 67 歲,但仍在教學和研究上非?;钴S,1921 年才退休。因他當時在哈佛的學術聲譽和地位甚高,寅恪肯定選修過他的課。其次是福格藝術博物館,1895 年建立,當時主要收藏希臘、意大利和德國的一些早期藝術品,以及少量東方藝術品。這里提供一些寅恪留學時期的詳細信息,可讓我們獲得對他更為豐富而生動的認識,畢竟他的經歷已成為他個人、哈佛和那個時代歷史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