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中,演講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古典修辭理論認為,修辭與演講不可分割,一方面,演講是古典修辭學的主要研究范疇,另一方面,修辭往往決定演講的效果和影響力。所謂修辭,亞里士多德的定義是“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1]無獨有偶,牛津字典對“修辭”( rhetoric) 的定義是“art of using lan-guage impressively or persuasively esp. in publicspeaking”。
http://ukthesis.org/jyx 顯然,勸說與修辭休戚相關。時至今日,勸說仍然是西方現代修辭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2]。一場成功的演講離不開各種令人信服的勸說方式。演講者如能恰到好處地“在每一事例上發現可行的說服方式”[3],無疑會給他的演講帶來無限生機,吸引并深深打動受眾,順利實現演說意圖。演講中的勸說形式多樣,情感訴求是其中之一,它幫助演講者達成預期的言辭效果,歷來深受中外演講者青睞。本文將探討英語演講名篇中情感訴求的不同表現方式,以期幫助更多英語學習者與愛好者從情感訴求角度鑒賞英語演講,充分感受、領會語言的巧妙運用及其感召力,提高英語的口筆頭運用能力。
2. 理論依據
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學研究如何運用修辭手段達到最大的勸說效果。演講既然是對聽眾的一種說服,演講者就要竭力讓聽眾形成某種判斷、認同并采納自己所持的觀點或采取某種行動。他將說服手段分為“非人工”和“人工”兩種。“非人工”手段( inartificial proofs) 指那些先已存在、修辭者只需要恰當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條件,如法定的證人、合法的證言以及白紙黑字的合同等。“人工說服”手段( artificial proofs) 則并非事先存在,而是通過一定方法的應用由修辭者產生或需要演講者憑借修辭方法達成的說服論證[4]。它可細分為三小類: 人品訴求( ethos) 、情感訴求( pathos) 和理性訴求( logos) ,簡稱“三訴諸”。本文主要分析修辭者如何借助情感訴求實現勸說目的。情感訴求指言說者通過一些獨特的言辭方式,調遣、打動受眾的特定情感,以產生勸說效力。情感訴求是一種“情緒論證”( pathetic proofs) ,意即“動之以情”,旨在聽眾中喚起演講者意欲誘導的情緒反應,如支持、反對、同情、仇恨等[5]。演講者通過帶有傾向性或暗示性的語辭激發聽眾情感并促使他們接受觀點或產生行動。亞里士多德認為: 盡管人本質是理性動物,但卻常受情緒影響接受事物。在《修辭學》里,他討論了喜怒哀樂、憂慮、嫉妒、羞愧等幾乎人類所有的情感。在他看來,情感不是影響人們做決定的非理性障礙,而是對不同情境和論辯模式的理性回應。他對情感的研究明晰了人類感情與邏輯辯論的關系,使得情感訴求不再是一種排除在理性大門之外的蠱惑人心的妖術。與情感訴求表現出高度一致性的是 Lucas。他認為“touching the listeners’emotions with ideas orlanguage”是有效說服方法之一[6]。古典修辭學家拉米同樣十分強調情感的表現力。他認為修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修辭者對激情的利用,因為激情是“意志和思想的動力”( the motions of ourwill and our thoughts) ,唯有激情才能觸動人類的心靈,使其擺脫淡漠和不作為。#p#分頁標題#e#
3. 情感訴求的方式及其修辭意義
演講者在演說中通過修辭手段的應用使受眾進入某一情感狀態是成功說服的重要途徑,因為當人們處于不同情緒時,對同一件事情作出的判斷并不一樣。在演講過程中,言辭者通過措辭的巧妙安排和精心布局來調遣打動受眾的憤怒、友愛、敵意、恐懼、憐憫、嫉妒等各種情感。情感訴求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選用情感詞、引述《圣經》話語、使用恰當的第一人稱代詞、運用辭格等。這些方式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共同成就優美動聽的演說。
3. 1 情感詞的選用
情感詞指蘊含人們思想感情,或給人一種具體、生動的形象感覺,或體現不同交際情趣格調,或表現不同民族風俗的詞語。情感詞形象、生動,常由形容詞充當,常被用來激發感情、加深印象或增強說服力[7]。它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帶有贊揚、喜愛或貶斥、憎惡等諸多感情色彩,包括褒義詞、貶義詞及中性詞。演講者對情感詞的有意選用,可以補充演講語境,讓受眾產生聯想并逐步相信、聽從于演說者。肯尼迪的就職演說很少訴諸理性,更多利用各種修辭手段激發聽眾情感。他對形容詞性情感詞的選用幾乎占到總字數的 7. 8%,超過了美國總統就職演說辭中 7. 4%的形容詞含量,比如第三段里,他寫道: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Americans———born in this century,tempered by war,disciplined by a hard and bitter peace,proud of ourancient heritage———and unwilling to witness or permitthe slow undoing of those human rights———.第六段里,他選用了 faithful friends,powerfulchallenge 等措辭[8],借助這些富含感情色彩的詞匯,肯尼迪表達了美國走過的曲折道路以及他將帶領民眾勤勉向上、捍衛人權、開拓美好未來的決心。類似的情感詞在該文本里可謂不勝枚舉,它們很好地傳達了新總統的話語意圖,取得了民眾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對情感詞的鐘愛是許多演說家的共通之處,它們可見于林肯、肯尼迪、奧巴馬、馬丁·路德·金的演說辭里,如: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testingwhether that nation,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dedicated,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battle -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以上鏗鏘有力的話語來自1863 年11 月9 日林肯在葛底斯堡國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說,語言樸實無華卻極富鼓動性。一系列富含情感色彩的詞( emotion - laden words) 如 engage、great、con-ceived、dedicated、final、fitting and proper 等以及 can、might、should 等富含勸諫色彩的情態動詞的恰當使用,給文章增添了磅礴氣勢,使林肯對那些烈士的緬懷之情深入人心。在林肯總統的第二次就職演講中,他用了“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for all,with firmness in the right as God gives us to seethe right. ”這樣的表達,還有誰不被他的豁達、博愛、正義所感動呢?演講中,演講者務必要聯系語境,把握詞的感情色彩,盡量形象生動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另外,在詞匯的海洋里,每個詞都代表著不同的事物、概念,蘊含著不同的鮮明細膩的感情,演講者只有仔細推敲、品鑒、比較,才能區別出詞語的褒貶色彩[9],并恰當使用,引導受眾產生聯想,增強演講感染力,使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產生心靈互動,使演講者以言辭之美打動聽眾。#p#分頁標題#e#
3. 2 引述《圣經》話語
《圣經》是西方文化的奠基石,神圣不可褻瀆,它的教義深深滲透到西方社會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10]。因此,演說者在演說辭中有意識地援引“上帝”或《圣經》話語,可以調動聽者情感,激發他們熱情,讓聽眾與演講者形成文化認同、產生心靈共鳴,進而歸從于演講者。比如,美國總統布什最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是: May God bless you,may He watch o-ve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od”一詞幾乎在所有總統的演說辭中都可見到。對《圣經》話語的引述在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里同樣屢見不鮮,試舉兩例佐證。Let both sides unite to heed,in all corners of theearth,the command of Isaiah———to “undo the heavyburdens. . . ( and)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以上話語源自《以賽亞書》第 58 章第 6 節: “Isnot this the fast that I have chosen to loose the bandsof wickedness,to undo the heavy burdens,and to letthe oppressed go free,and that ye break every yoke?”肯尼迪把它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就職演說辭中,既使表達簡潔、精辟、生動[11],又很好地體現了總統為人類謀福祉、求幸福的愿望,使演講大獲成功。1993 年初,當克林頓總統上任時,美國正遭遇經濟大蕭條,許多工廠倒閉,失業人數高達美國人口的 7. 8%。克林頓宣稱要通過改革來振興美國[12],在他的就職演說里,他引用了《新約》中“加拉太書”第六章第九節的話語:And my fellow Americans,as we stand at theedge of the 21stcentury,let’s begin anew with energyand hope,with faith and discipline and let’s work un-til our work is done. The Scripture says,“And let’snot be weary in well - doing,for in due season,weshall reap if we faith not. ”該引述鼓勵美國民眾在嚴峻的時刻不可氣餒,堅持到底,便是勝利,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圣經》式的語言不僅使表達顯得莊重、典雅,還使演說蒙上布道般的色彩,很能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圣經》式的語言在肯尼迪的就職演說里尤為多見,如: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place———.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and to enlarge the area in which its writ may run———.And so,my fellow Americans,ask not what your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country.《圣經》式的語言簡潔明了,風格獨特,主要表現在輕重音節均勻分布,對稱結構較多,讀起來朗朗上口。它還采用與現代英語截然不同的“動詞 +not”的否定形式,這些話語結構增添了演說的影響力、感召力等情感訴求力度。
3. 3 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
從語法的角度看,人稱代詞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稱呼和所指。但是,隨著語境的變化,人稱代詞的內涵意義隨之變化。除了本身的確指之外,還產生虛設的指代,隱含微妙的情感意義和修辭意義。該用法在第一人稱代詞復數“we”及其變體“us,our”中表現尤為突出。第一人稱代詞復數的指稱對象隨語境而變,它通常可指代: 1) 交際雙方或多方,對方可能在場,也可能不在場; 2) 不包括交際對方,只指說話者單方;3) 僅指交際對方或聽話者一方,不包括說話者一方[13]。本文僅討論它的第一個所指,因為該含義在演講辭里頗為常見,演講者常借助它來拉近演說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形成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達到互動和增進情感的作用。它直接、真實、親切,讓聽眾如進親身體驗之境,增加了他們對演講者的信任并對其產生好感,進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演講者所傳達的觀點。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為反對美蘇兩國軍備競賽在 BBC 發表了名為“Shall We ChooseDeath?”的演說,we 在題目中的出現,昭然若揭地表示人類對戰爭的強烈憤怒、厭惡,呼吁人類反對這種競爭。同樣,丘吉爾在德國入侵蘇聯后發表的廣播講話中也頻繁使用“we”及其變體“us”。We have but one aim and one single,irrevocablepurpose. We are resolved to destroy Hitler and everyvestige of the Nazi regime. From this nothing will turnus – nothing. We will never parley; we will nevernegotiate with Hitler or any of his gang. We shall fighthim by land,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we shall fighthim in the air,until,with God’s help,we have rid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his yoke.短短四句話里,丘吉爾用了八個“we”,把位高權重的自己看作普通百姓的一員,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反對納粹德國。“we”的使用,極大地增強了話語的說服力和震撼力,使演講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鼓舞了千千萬萬戰斗中的人們,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堅決抵抗法西斯的斗志。第一人稱代詞復數的巧妙使用可以幫助演說者盡可能多地爭取聽眾的支持,它模糊了演說者與聽話者之間不平等的權勢關系,建立起融洽友好的氛圍,有助于達成勸說的目的,深受演說者喜愛。比如,在肯尼迪 1000 多個字的里,“we”及其變體“us,our”的運用多達 46 處[14]。毋庸置疑,第一人稱代詞復數是眾多演說家慣用的一個語言技巧,是激發聽眾情感或控制聽眾心理反應的重要手段。#p#分頁標題#e#
3. 4 辭格的運用
辭格的得體使用可以增添演說的說服力和煽動性。巧妙使用排比、重復、比喻、頭韻、對照等辭格能給文本帶來清新震撼的言辭效果,有利于演講者抒發情感,增強文章表現力,感動、打動并說服受眾。基于不同辭格在語篇中出現的不同頻率,下文著重探討排比和重復兩種辭格。排比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語氣一致的詞語、詞組或句子排列成串。它使語篇聽讀起來散中見整、音流婉轉,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味[15],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排比深受人們喜愛,幾乎可見于任何演講名篇。在肯尼迪的就職演說里,排比俯拾皆是。比如:——— 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 born in this century,tem-pered by war, disciplined by a hard and bitterpeace———.———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bear any bur-den,meet any hardship,support any friend,opposeany foe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以上例子里,肯尼迪連續使用了若干個沒有連接詞的排比短語,形式整齊,語義豐富,Muller 稱之為“情感無連詞并列短語”,第一例表達了美國新一代經歷的困難挫折,第二例抒發了總統克服困難、銳意進取的堅定決心。排比特別適合于特定場合的抒情表意,它起很好的加強語勢作用。為了突出某一概念或強調某種思想感情,演說者經常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甚至段落,這樣的修辭方式叫重復。重復有不同的分類標準,這里將要分析的是首詞重復,因為它是激發感情、鏗鏘聲調的常見辭格,同樣為演說家所鐘愛。在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 金的演講名篇 I havea dream 里,便有很多首詞重復的范例,比如,從 18段到 24 段里,金飽含熱情,反復吶喊“I have adream that———”,每一次他都賦予夢想新的詮釋,從國家到州府,從家庭到種族,從村莊到人類……,他層層遞進、絲絲入扣地發出了黑人的肺腑心聲,激發他們奮起反抗、爭取平等、自由、人權,賦予文本很強的戰斗色彩[16]。重復還可見于最后幾個段落里的“Let freedom ring from———”,該重復鏗鏘有力地表達了黑人對自由的迫切向往和追求,讓聽眾尤其是黑人聽眾產生深切的心靈共鳴。
4. 結語
演講必須有情感的參與和互動才能達到有效的說服和感化的目的。修辭大家 I. A. Richard[17]、William A. Covino 以及 David A. Jolliffe[18]都強調以情動人、借助情感訴求增強聽眾對演講者的認同感。他們的原話分別是: When persuasion is theend,passion also must be engaged. Minds warped byemotions will accept whatever probability is made toappear most appealing to them. 聽眾對演講的感受和體驗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情感是理智和想象的衍生物。#p#分頁標題#e#
http://ukthesis.org/ 可以說,對情感訴求的研究是一種對人類情感及其意義的心理研究,同時也是對人類挖掘、踐行真理的道德關注。該研究不僅對英語演講有所幫助,對英語寫作同樣有現實指導意義,因為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語言層面不同方式的情感訴求對英語寫作產生的語篇效力。該研究還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提高語篇鑒賞水平,領會“動之以情”的內涵,并最終提升他們的口筆頭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