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現狀與問題的提出
通常大學英語閱讀課堂都是教師布置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課文閱讀和習題,然后核對答案,接著講解重點詞匯和難點句型,輔之以快速閱讀等技巧和策略。其優點是便于檢測,及時發現問題,提高閱讀技巧和詞語、句型的理解能力; 其缺點是時間有限、數量有限、能力的培養也有限。有學者開始對有著相對無限時間的課外閱讀開展研究,有的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進行調查研究[1],有對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和分析[2],也有專門針對英語專業新生英語課外閱讀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的[3]。各類調查和分析得出的結論較一致: 相當部分的學生早已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都存在時間利用有限、自覺性和計劃性缺乏、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不多、閱讀方法和策略有待提升等問題。學者們相繼提出的對策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強調教師指導的重要性,必須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加強閱讀策略的指導,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甚至有青年學者直接提出了應當將課外閱讀納入英語閱讀體系[4],并提出了各種手段和策略,如教師提供參考資料、課堂討論、課后寫作和進行有效地教學管理等。
http://ukthesis.org/jyx 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在大學生涯中學有所成,基于前人的研究,“英語閱讀教學改革試驗”的課題也隨之提出。試驗將“采取抽樣方法,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個體作為研究樣本,并應用參數估計或者假設檢驗等統計方法,對樣本的試驗或科學研究結果來推論總體特征。”[5]該課題計劃研究的時間為 1 年,研究的對象是英語專業 8個平行班的學生,共計 309 人。試驗對象為其中兩個班的學生,共計 76 人。試驗時間從大學二年級第二期起到三年級第一期止,為期 1 年。其余 6 個同年級的平行班為試驗對比班級。[6]
二、試驗第一期內容設計
Flahive 和 Bailey[7]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發現消遣性閱讀的數量與閱讀能力成正比。國外專家對課外閱讀( Reading Outside Classroom) 提出的相關的建議是“At higher levels you can bring copies of articlesyou have selected from magazines,and let learnerschoose one to read at home. ”[8]基于此類研究成果和建議,閱讀教學改革試驗采取從易到難,從有限范圍到無限范圍的方法,課題第一期選用統一訂購的閱讀材料《英語短篇小說選》,書中有幾十篇體裁不同的文章。先將試驗班的學生按照自愿組合的原則分成若干組,每組 3 - 5 人,各組根據興趣愛好從該教材中選取一篇小說,在任課教師處備案。每個班的所有小組集體抽簽決定日后做 presentation 的順序。任課教師將各組所選文章及抽簽的序號公布給全班。班上的全體同學根據該序號進行統一相關的預習。試驗階段第一個學期的前幾次課由任課教師負責講解小說的要素分析,小說的基本寫作理論知識,并告訴學生檢索有關文獻的途徑和方法,總體上起到閱讀方法的引導作用。負責每次做 presentation 的小組內部自行進行分工,所涉及的準備工作包括收集文章作者的生平、文章的背景知識、文章中涉及的文學理論知識如寫作手法和寫作流派、文章的結構分析等,分別由小組內不同的同學承擔一部分或者幾部分、或者由幾個同學共同承擔某部分。圖 1每堂課 80 分鐘,由負責該篇文章的小組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則進行陳述,陳述者、任課教師及其他同學在教室里所處的位置如圖 1 所示。任課教師負責對陳述者的講解進行評價、評分,評分的結果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陳述者在課堂上的作用類似于演講者,需對自己負責,對評委負責,對聽眾負責,并可以在陳述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向聽眾提問,也可以根據文章的性質設計游戲、角色表演等創造性的活動,調動聽眾的積極性以活躍課堂氣氛。聽眾可以回答問題,質疑陳述者的觀點,參與角色表演,評價陳述者的表現,也可以提出問題,陳述者應當就所提問題進行解答,實在有困難的由任課教師補充解答。聽眾參與的次數和表現由任課教師記錄在案,也作為評定平時成績的依據。平時成績由陳述、參與、出勤三部分組成。學期末由每個學生提交一份讀書報告作為評定期末成績的依據。為檢測本次試驗的效果,期末時制定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試驗前后課外閱讀時間的變化、動因變化、閱讀材料類別的變化、閱讀方式的變化、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試驗前后的變化以及經閱讀而改變的元素在試驗前后的變化等 6 項。#p#分頁標題#e#
三、試驗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發出 76 份,共收回 71 份,其中 1份個別項目填寫無效,2 份未填寫完整,填寫完整有效的調查問卷共計 68 份。調查問卷的 6 項內容統計如下 :1. 71 名學生閱讀時間在試驗前后的差異統計4 名同學表示閱讀時間減少,每人減少的時量從 0. 5 小時到 2. 5 小時不等,占總人數的 5. 88 %; 3名學生表明無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4. 4 %; 64 名學生閱讀時間增加,占總有效人數的 94. 12 %,每人增加的時量從 0. 5 小時到 9 小時不等,平均每人增加的閱讀時間為 2. 4 小時/周。2. 71 名學生的閱讀動因試驗前后變化統計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5 種閱讀動因包括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出于興趣、為了自學、通過考試、獲取證書。24 人表明試驗前后的閱讀動因完全無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33. 8 %; 27 人表明試驗后的閱讀動因主要轉為自學,占總有效人數的 38 %; 7 人表明試驗后主要出于興趣進行課外閱讀,占總有效人數的 9. 8 %; 6 人表明試驗后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進行自學,占總有效人數的 8. 4 %。3. 71 名學生的閱讀材料類別試驗前后變化統計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5 種閱讀材料類別包括短篇小說、報紙、閱讀教材中的文章、雜志以及其他閱讀材料。21 人表明試驗前后閱讀材料的類別沒有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29. 6 %; 有 37 人表明試驗后閱讀材料的類別比試驗前增加了,占總有效人數的52 % ; 8 人表明試驗后的閱讀材料類別比試驗前減少,占總有效人數的 11. 2 %; 5 人試驗前后的閱讀類別發生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7 %。4. 71 名學生的閱讀方式試驗前后變化統計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4 種閱讀方式包括獨自閱讀、與他人討論、僅限于閱讀文章本身、同時閱讀文章和文章的背景知識及相關評論。42 人表明試驗后的閱讀方式更加多樣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59 %;19 人表明試驗前后閱讀方式發生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26. 8 %; 10 人表明試驗前后閱讀方式沒有發生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14 %。5. 71 名學生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試驗前后變化統計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7 種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新詞、有用的表達、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發表評論、如何與他人合作以及如何表達讀后感。62 人表明試驗后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顯著增加,占總有效人數的 87. 3 %; 7人表示試驗后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側重點發生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9. 8 %; 1 人表明無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1. 4 %; 1 人表明試驗后閱讀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減少,占總有效人數的1. 4 % 。( 六) 71 名學生經閱讀而改變的元素試驗前后變化統計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6 種經閱讀而改變的元素包括態度、詞匯量、知識、閱讀習慣、閱讀動力、閱讀效果。57 人表明試驗后經閱讀改變的元素顯著增加,占總有效人數的 80. 3 %; 6 人表明試驗后有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8. 5 %; 2 人表明有減少,占總有效人數的 2. 8 %; 6 人表明完全無變化,占總有效人數的 8. 5 %。#p#分頁標題#e#
四、第一期試驗的成效與問題綜述
第一期試驗后,試驗對象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包括希望教師事先進行學習方法導引、相關理論知識的導學、做出相關的補充并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所讀內容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學生應在參考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深入討論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討論內容應當更加微觀化; 增加課堂、閱讀內容的趣味性和閱讀途徑的多樣化; 提出了學生展示形式的多樣化和兩組對比分析的必要性; 全班參與的必要性;閱讀后撰寫書面讀書報告的必要性等。本期試驗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到了一定的刺激性作用,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閱讀時間、閱讀材料類別、閱讀方式、閱讀動因等方面已經發生了改變,閱讀技能等方面也有所提高。此外,試驗的課外閱讀相對于傳統的課內閱讀的差異也初步顯現出來了,主要體現在 7 個方面:比較項目 課內閱讀 課外閱讀1 閱讀材料 定選 自選2 趣味性 未定 較強3 側重點 詞匯,語法,解題速度 文化背景,故事情節4 學習模式 教師講評 自學5 時間分配 集中,有限 分散,無限6 整體性 強 弱7 學習目的 應試 拓展知識面,提高能力再者,通過教師的觀察,學生在以下 5 個方面的進展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能夠抓住閱讀的重點和難點,并善于從眾多的材料中篩選相關的信息;第二、課件的制作更加精細;第三、口頭表達更加流暢;第四、團隊分工合作良好,配合默契,表現大方得體;第五、能夠主動發現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產生求解的動力。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除了試驗對象提出的需要改進的方面之外,還有教師觀察后總結的不足,比如學生做陳述時課件上語法錯誤較多,學生表述不規范、語法錯誤較多,記錄筆記的速度較慢,跟不上陳述者的速度等,由此反映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急需提高。
五、試驗第二期內容設計
基于第一期試驗的總結,第二期試驗的內容設計也相應地作出調整??傮w原則改為: 試驗的閱讀材料由相對指定改為較大程度的自選; 課堂上的教學改為由教師導引在先、學生仿效在后的方式進行;由口頭點評改為書面點評; 由閱讀為主改為讀寫結合。對于陳述者在課堂上展示的課件,由教師事先示范如何做筆記,如何進行點評。要求學生對陳述者的內容當堂記錄筆記并進行書面評價,課后將筆記上交給教師評閱。筆記記錄的方式按照左邊記錄陳述內容,右邊記錄點評的格式進行。如圖 2 所示:Unit oneContents Comment1234…1234…圖 2學習方式依然采用學生自由組合后在任課教師處預先備案的方式開展,便于全班同學預習。閱讀材料可以不限范圍自選,凡是自選文章的同學需要事先提前兩周將閱讀材料的內容發給全班同學和老師。具體的操作程序如下:第一、要求每組選一篇 1000 字左右的文章,在課外自行閱讀后撰寫 reading report,課堂上相互交換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批改。第二、教師引導學生指出錯誤。錯誤的類型由任課教師在第一次課上引導學生總結得出: 包括單詞拼寫錯誤、詞性搭配錯誤、句子結構錯誤、時態錯誤、語態錯誤、句子銜接錯誤、連貫錯誤、代詞指代不明、引導詞用錯等。第三、引導學生進行美句賞析。在學生更改讀書報告后,分別欣賞兩篇原文中的美麗句子,引導學生背誦 、朗讀、熟讀、仿寫等,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p#分頁標題#e#
六、試驗第二期結果與分析
第二期試驗采取舉行閱讀大賽的方式檢測試驗結果。大賽使用的閱讀材料選自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全真模擬試題中的 4 篇閱讀文章,難度相當于大學英語專業四年級第二期的水平。參賽者為試驗對象及對比班的學生,也即大學英語專業三年級第一期的學生。
試驗對象及對比班的學生共計 309 人,實際參賽人數為 231 人,超過 75 %。參賽人數中及格人數為 98 人,各班的平均及格率為 42. 42 %。非試驗班的有效參賽人數比率為 74. 757 %,平均及格率為38. 06 % 。兩個試驗班人數共 76 人,全部參賽。其中 39 人及格,平均及格率為 51. 32 %。以上數據顯示: 試驗班的平均及格率高出各班平均及格率 8. 9個百分點,高出非試驗班的平均及格率 13. 25 個百分點。
七、總結
綜合本試驗的第一、二期的檢測結果,說明在教師適度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進行閱讀,
http://ukthesis.org/ 從閱讀、欣賞、分享、評論和寫作等多個角度進行訓練,不僅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提高了學習能力,并取得了較明顯的試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