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Robbins report to the John Deere British report-the UK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strategy and the enlightenment
英國dissertation網提供從《羅賓斯報告》到《迪爾英報告》——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戰略及其啟示
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與戰略,必須解析《羅賓斯報告》(Robbins Report,1963)和《迪爾英報告》(TheDearing Report,1997)這兩個綱領性文件。 只有在分析這兩個文件已經、正在以及將要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才能全面地把握英國高等教育從宏觀制度設計到微觀課程改革的系統變遷與發展趨勢。
一、《羅賓斯報告》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羅賓斯報告》是對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英國高等教育發展所作的預測和規劃。報告系統闡述了關于高等教育的目標和原則、1962年英國高等教育現狀、英國高等教育和其它國家相比較的情況、對今后高等教育發展的預測與設想、經費問題、管理機制和各部門的職責等一系列的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的問題問題。[1] 此后三十余年間,英國高等教育從辦學方針、制度設計、發展策略,到經費投入機制、管理運行機制以及大學的設置、規模、監控、評價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可以認為,《羅賓斯報告》是英國高等教育從傳統模式走向現代模式、從精英型走向大眾型的轉軌宣言書。
1、高等教育制度趨于民主化,由貴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轉型
《羅賓斯報告》開宗明義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改變培養傳教士、法官、律師和醫生的傳統,向為人們提供在社會生活競爭中需要的技術和才能服務;國家辦學的方針首先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條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后被稱為“羅賓斯原則”)。英國的高等教育由此開始走向平民階層,教育制度也告別傳統深厚的貴族模式,進入現代化、民主化、多元化的現代模式。不同性別、階層、種族的學生以及成人學生、非全日制學生、殘疾學生進入大學校園,成為教育民主化、多元化的最好標志。到1996~97學年,與60年代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的比例翻了一番, 由占學生數的25%增長到50%;18~20歲的少數民族學生占到學生總數的12.2%(同齡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為7.3%);殘疾學生占到全日制學生總數的3.6%;非全日制學生占到學生總數的28%;成人學生占到58%;社會階層中管理(及以上)階層(AB)、白領階層(C[,1])、產業工人(及以下)階層(DE)背景的學生分別占到36%、34%、30%;學生上大學之前的社會經濟狀態中全日制學生、全日制的兒童看護者、全日制雇員、失業者分別占50%、3%、35%、7%和5%。[2]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成立的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它通過通信、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進行教學,主要為失去上大學機會的成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入學時不強調是否具有正規學歷,凡21歲以上的青年均可報名入學。公開大學開創了當代高等教育教學方式現代化之先河,有效地推動了“羅賓斯原則”的實施,并以其形式之新(集當代通訊與信息技術之大成)、范圍之廣(學生年齡從18、19歲到80、90歲,且婦女、中下階層和殘疾人的參與率高)、規模之大(90年代以來在校生一直在十余萬之眾)成為英國高等教育制度大眾化、平民化的標志,也被世界許多國家所效仿。#p#分頁標題#e#
2、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
《羅賓斯報告》發表后,在其“羅賓斯原則”的鞭策下,英國政府采取將學生人數與教育經費掛鉤以鼓勵高校擴大招生的政策和創辦新的高等院校的舉措,促使高等教育進入規模擴張的快車道。至1997~98學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由1963年的12萬發展到170萬, 高等學校的數量由30所增至190所,相關年齡組(The Relevant Age Group)入學率由8%增至32%。按照馬丁·特羅(Martin Trow)的觀點, 當一個國家的適齡青年入學率超過15%時,其高等教育的性質即轉變為大眾型。顯然,英國已完成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轉型。[3] 這種轉變可以1987年為分水嶺,在此后至1992年的5年間, 英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十分迅猛,適齡青年入學率由14.6%急劇升至27.6%。[4]
3、高等教育結構趨于多元,形成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體制
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祥地,英國一直恪守高等教育即大學的觀念。而《羅賓斯報告》對高等教育內涵的解釋卻極具創意,它包括了所有中學后的大學、教育學院、高級技術學院所提供的教育。這樣的高等教育不只是正規的學位(Degree)教育, 也包含各種非正規的證書(Certificate)課程和專業文憑(Diploma)教育。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和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英國政府致力于推動高等教育體制的多元化改革。例如,1963至1968年間成立了10所有別于牛津、劍橋等古典大學的新大學;1969至1973年間創立了30所多科技術學院(Polytechnic),以加強面向各層面人士的、 非全日制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根據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多科技術學院全部升格為大學);70年代,則把師資培訓納入繼續教育框架,調整、收縮、合并師范學院,以加強更加寬泛的高等繼續教育。至80年代,英國已形成了包括古典大學、近代大學、多科技術學院、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開放大學的多層次、多規格的高等教育體制。英國學者Peter Scott 稱其為綜合了雙重體制(Dual Systems)、二元體制(Binary Systems)、統一體制(Unified Systems)、分層體制(Stratified Systems)為一體的大眾高等教育體制。[5]
4、高等教育系統日趨開放,形成鮮明的國際化特征
“羅賓斯原則”不僅促使英國高等教育系統向本國青年敞開大門,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來自歐洲大陸、非洲和遠東的青年學生。英國政府為提高競爭實力而重視延攬海外人才的政策,英國大學靠濃厚歷史傳統建立起來的標準以及良好的質量聲譽,對海外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為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基礎。而海外學生帶來的豐厚的經濟回報又成為各大學致力于門戶開放、競爭海外教育市場的直接動因。從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政府的生均教育經費資助實際下降了40%,[6] 促使各高校將擴招海外學生的經濟收入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補充(海外學生的學費是本國學生學費的5~6倍,每年由海外學生帶來的收入達十多億英鎊)。1998年,英國的入境者中有30萬人是學生(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亞洲),英國高校的研究生中有23%來自海外。[7]英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路徑, 增添了社會和高等學校的多元文化色彩,促進了社會消費,增加了教育資源和潛在的人力資源。#p#分頁標題#e#
二、《迪爾英報告》對新世紀英國高等教育的戰略構思
為了檢討和評估《羅賓斯報告》以來的教育政策和發展狀況,制定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改革框架與發展戰略,英國政府于1996年2 月成立了以迪爾英爵士(Sir Dearing)為主席的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經過14個月的詳實調研,全面考察了英國和歐洲、澳洲的高等教育狀況,于1997年7月23 日發表了題為《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的咨詢報告(又稱《迪爾英報告》)。該報告引起了英國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被普遍認為是自20世紀60年代《羅賓斯報告》之后第一個全面回顧與反思英國高等教育并對未來發展作出戰略構思的綱領性文件。[8]
《迪爾英報告》由總報告、國家委員會報告、蘇格蘭委員會報告、14個分報告和4個附錄組成,長達1700頁。 報告就英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模式、結構、規模、撥款、面臨的教育危機以及未來二十年的發展作出了詳盡的說明、規劃和預測,并提出了93項關于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議。[9] 以下綜合介紹該報告的主要立論、策略以及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進展。
1、關于今后二十年英國高等教育的預期
預測之一:《迪爾英報告》的基本立論之一是,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快速變化以及來自所有年齡層和所有社會階層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大幅增長,英國將進入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因此, 政府應該致力于通過高等教育為國民提供更多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機會,為終身學習創造一種社會保障。
預測之二:自60年代《羅賓斯報告》以來,外部因素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日趨明顯。預計今后二十年外部因素(經濟、政治、文化、信息技術、產業調整、職業變遷等)將對高等教育產生更多更大的影響。
預測之三:高等教育對于國家投資的回報率在6%以上, 且存在較大提高的空間:對于個人投資的回報率在11~14%之間。今后,高等教育將進一步顯示其對個人和社會的良好投資回報。
預測之四:今后二十年高等教育的規模將持續擴張。 政府應取消1993年有關限制學生數量的規定。鑒于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適齡青年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到45%,應該預期把全英目前平均32%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到45%或更多。
2、關于英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問題之一:高等教育規模與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仍不盡人意。盡管英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和教育民主化進程在《羅賓斯報告》之后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適齡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仍然低于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歐共體和亞洲的一些國家: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低收入家庭的兩倍,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10]#p#分頁標題#e#
問題之二:撥款增加與生均經費減少。在過去二十年中,盡管英國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撥款增加了45%,但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翻了一番,導致生均教育經費實際下降了40%。各大學面臨的嚴重的經費短缺問題,已成為影響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11]
問題之三:學生的多樣化與教育的一元化。高等教育的生源更加多元化,學生的文化背景、教育經歷、入學資格、專業知識、興趣特長、價值取向等日趨多樣化,但是提供給他們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卻沒有多大變化,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12]
問題之四:對學習能力的新要求。高等教育還未能給予學生充分應付未來學習社會的能力,即面對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和專業領域知識變化迅速的現實,學生必須掌握的、用于畢業以后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主要是指使學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13]
3、關于迎接21世紀挑戰的主要舉措
舉措之一:建立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新機制。在《迪爾英報告》的93項關于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議中,有22項是針對教育經費問題的。這些建議主張,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建立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新機制。報告建議的主要措施包括: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學撥款的增長比例要跟上GDP的增長比例; 政府應立即成立一項工業合作發展基金,吸引工業部門的經費資助高等教育;結束英國學生免費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歷史,按照受益者分擔教育成本的原則,自1998學年開始向學生收取學費(1000鎊/每人/每年);進一步密切政府、撥款機構、質量保證署、大學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立法、評估等手段調節經費流向,改革資助條件與項目管理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14]
舉措之二:強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的功能。 《迪爾英報告》有6項旨在強化新成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The Quality AssuranceAgency for Higher Educaion)功能的建議,以期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確保教育質量。主要措施包括:要求質量保證署承擔質量保障、公眾信息、標準確認和證書框架的管理責任,并為各高等教育機構申請政府撥款制定可操作的規范;授權質量保證署與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制定質量標準,尤其是質量標準的最低要求;建立健全外部考官制度,授權質量保證署與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一個全英學術人員信息庫,作為評估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校外考官候選庫:質量保證署應明確授權開課的標準,加強對學位授予質量的評估,對質量保證署已確認的未正確使用學位授予權力的學校,取消其授予學位的權力;建立一個公正、健全的涉及教育服務質量的投訴制度。[15]#p#分頁標題#e#
舉措之三:加強高等教育在地方和區域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在地方和區域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迪爾英報告》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報告認為,沒有任何公共事業可以自然而然地期待得到越來越多的公共經費的支持,除非它能夠不斷增強對社會發展的支持。因此,報告提出:高等學校要致力于對地方和它們所處的更廣闊的區域的發展作出顯著的貢獻:高等學校對地方和區域的貢獻應是多樣化的,它包括通過科研究和咨詢對地方發展提供支持、滿足勞動力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吸引投資和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支持地方社區的終身學習需要以及作為文化中心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作出貢獻;高等學校應該投標和競爭地方發展中的基金項目,以便及時了解并滿足地方工業與商業的需要;要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能夠得到和分享本區域高等學校服務資源的信息,這是學校與社會互動的前提;地方政府與企業要致力于幫助高等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形成企業家的能力,以使他們更好地為地方服務。[16]
舉措之四:加強通訊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通訊與信息技術(C&IT)的飛速發展給信息的存儲與傳遞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并對高等教育的傳統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迪爾英報告》充分關注到通訊與信息技術在今后二十年中對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靈活性和管理水平的作用,強調要加強通訊與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其主要對策是:至2000年,所有的高等學校應該處于英國通訊與信息戰略發展的中心地位;政府與撥款機構將幫助高等學校制訂旨在策應通訊與信息技術變化的發展戰略,切實提高高等學校對通訊與信息技術的全面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需要與英國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相匹配的是,必須要有高質量的材料和優良的管理,以滿足學生和其他人員的需求:到2000~2001學年,高等教育應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使用網絡桌面電腦,到2005~2006學年,所有學生都應擁有自己的便攜式電腦。[17]
三、幾點啟示
縱觀英國高等教育在《羅賓斯報告》和《迪爾英報告》之間三十余年的發展與變遷,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重視教育立法、宏觀調研和戰略規劃
《羅賓斯報告》和《迪爾英報告》以其項目之全、分類之細、涉及面之廣、調查之深入、前瞻性之強成為貫穿英國60至90年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指導今后二十年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框架。英國政府于1966年發表的《關于多科技術學院及其它學院的計劃》、1972年發表的《教育發展的框架》白皮書、1985年發表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綠皮書、1986年發表的《1986~2000年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報告、1987年發表的《迎接挑戰的高等教育》白皮書、1988年頒布的《教育改革法》、1991 年發表的《高等教育:一種新的構架》白皮書、1992年頒布的《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文件,無不體現著政府通過立法、調研、規劃等手段從宏觀到微觀對高等教育發展進程與方向的有效調控。英國的實踐表明,大眾化伴隨著多樣化(Diversity )——模式多樣化、學生多樣化、背景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因此,嚴格立法和全面規劃更加重要。[18]我國正在邁向大眾型高等教育,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強。#p#分頁標題#e#
2、重視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質量監督與評估
英國教育學者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伴隨著數量的擴張,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十分關鍵的、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19]從體制與機制上分析,英國的質量監督與評估分三個層次:第一個是外部系統,包括大學基金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Council,1988年前是大學撥款委員會)、國家學位委員會(CNAA, 1964~1992)、協助政府實施質量監督的女王巡視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高等教育質量協會(HEQC,1992年成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QAA,1997年成立)、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NCCQ)和英國工業聯盟(CSI);第二個是內部系統,包括大學校長委員會(CVCP)、學術審計處(AAU)、商業與技術教育協會(BTEC )以及各高等學校的內部監督與評估制度;第三個是新聞媒介的監督與評估,如《泰晤士報》每年一度公布的英國大學排行榜,對各大學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鑒于我國計劃在201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的目標,進入大眾型高等教育,有必要借鑒英國的經驗建立健全我國高等教育的監督與評估制度。
3、重視通訊與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
1985年,英國政府發表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即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手段現代化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迪爾英報告》發表之后,英國的高等學校對通訊與信息技術給予高度重視,認為,通訊與信息技術為促進教學和科研質量,促進與二者相關的手段及其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不僅預示著高等教育應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新技能,而且高等教育自身的方式也要發生變革。[20]各高等學校紛紛采取相應以策來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中的應用。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遠程高等教育已在發達國家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網絡學習方興未艾,虛擬大學橫空出世。中國作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充分利用通訊與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應該是我們的戰略選擇之一
【留學生dissertation參考文獻】
[1]Robbins Report(1963). Higher Education. Committee on Higher Education. Cmnd 2145.London:HMSO.
[2]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997). www.mythingswp7.com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The Dearing Report]Report 5,Report 2.London.
[3][18]David Jary and Martin Parker.The New Higher Education,Stoke,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Press.p.5,67.
[4][5]Peter Scott.The Meanings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Bucking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11.169.
[6][9][10][11][14][15][17]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997):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The Dearing Report] Summary Report.#p#分頁標題#e#
[7] Britain's Universities.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Supplement.
[8]Peter Wright.What Should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s do in Response to
[12][13]Oxford Centre for Staff Development:Course Desing for Resource Based Learning,1997.6.7.
[16]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997):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The Dearing Report]Report9
[19] Anthony Smith and Frank Webster. The Postmodern University-Contest Vis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ociety.Bucking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37
[20]Gabriel Jacobs. The Dearing Report: A Summary with Respect to Learning Technology,and Some First Thoughts.
【代寫英國dissertation內容提要】本文闡述從《羅賓斯報告》到《迪爾英報告》之間三十余年英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路徑,分析英國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調整以及引發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背景,在評介《迪爾英報告》對21世紀英國高等教育戰略構思影響的同時,指出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可資借鑒的經驗。
【關 鍵 詞】英國/高等教育/《羅賓斯報告》/《迪爾英報告》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