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流論文,本文在梳理國內外關于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的相關研究之后,基于模糊德爾菲法建立了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創新性的將Fermatean模糊集和PROMETHEE方法擴展到TODIM方法中,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并以大連市某次因進口冷鏈物流引發的COVID-19為例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肉、蛋、奶、海鮮、水果和蔬菜等冷鏈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以我國目前的農業條件很難滿足國內消費者量大和多樣性的需求,進口冷鏈可以有效緩和我國固有的農業條件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國冷鏈食品進口額逐年上漲,見圖1.1。但自2020年初開始,受COVID-19的影響,多地在冷鏈食品表面檢測到SARS-COV-2,一時間尚顯時髦的進口冷鏈食品被帶上了“傳染病毒”的帽子。
截至2023年3月底,全球COVID-19確診病例數超過4.46億,死亡人數超過600萬,如圖1.2所示。盡管我國在疫情初期就控制住了COVID-19的傳播,但零星疫情時有發生,并且多地爆發的COVID-19中,存在零號患者來自疫情期間海港的裝卸工人、碼頭工人、司機和冷庫工人[1]。例如,2020年9月,青島港人員例行核酸檢查中,發現兩名零號患者為港口裝卸工,隨后從進口冷凍鱈魚包裝中分離出活SARS-CoV-2,同時研究人員檢測到冷凍鱈魚包裝樣本中測序獲得的病毒基因組序列與這兩名裝卸工人的病毒高度同源[2]。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路徑和防范對策上,運用多屬性決策方法對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的研究寥寥無幾。因此,本文從COVID-19背景下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 -2研究現狀、冷鏈物流風險研究現狀和模糊多屬性決策方法研究現狀這三個視角進行綜述,以期找到研究的切入點。
1.2.1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 -2研究現狀
在COVID-19爆發初期,受污染的冷鏈食品和包裝在SARS-CoV -2傳播中的作用存在爭議[5],世界衛生組織認為SARS-CoV-2需要動物或人類作為宿主才能繁殖,被污染的冷鏈食品和包裝傳播SARS-CoV-2的可能性非常低[6]。但2020年7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為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 V-2這一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7],北京市疾控中心發現,進口冷凍鮭魚中的SARS-CoV-2與市場上人類病例中的毒株之間存在相似之處,此次疫情的源頭很可能是受污染的進口鮭魚[8]。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可以在冷藏(4°C)和冷凍條件下(-10°C到-80°C)保持高度穩定[5],具有隨跨國物流遠距離傳播的潛力,常見的冷鏈食品運輸溫度符合SARS-CoV-2保持穩定的條件,見表1.1。我國青島、喀什、天津、上海、大連等地相繼爆發了與進口冷鏈食品相關的零星疫情[9],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9月研究人員在青島進口冷鏈包裝陽性樣本中分離出SARS-Co V-2,進一步證實了SARS-CoV-2可以通過冷鏈物流傳播到世界各地。基于此進口冷鏈物流相關從業人員具有感染SARS-CoV-2的重大風險,很可能因接觸受污染的食品或包裝而感染[10]。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方法概述
2.1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 V-2概述
2.1.1 冷鏈物流的定義與特點
(1)冷鏈物流的定義
冷鏈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通常是指冷藏或者冷凍類食品從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保持在合適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溫度是冷鏈中決定產品保質期和最終質量安全的最關鍵因素。 冷鏈物流的使用對象包括各種生鮮易腐食品,比如各類禽蛋鮮肉、生鮮水產、瓜果蔬菜、花卉產品以及其他初級農產品;也包括冷凍食品、肉禽水產及其他包裝熟食;冰淇淋、乳制品、巧克力、快餐配料以及其他加工食品;此外也包括一些利用冷鏈進行運輸的自制食品等[77]。
(2)冷鏈物流的特點
冷鏈物流中的貨物具有易腐性,為了確保貨物的質量和安全,有必要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范圍內。冷鏈物流與常溫物流之間有顯著差異,只有了解和滿足冷鏈物流的特點和條件,才能有效識別、評估和控制冷鏈物流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以確保貨物運輸過程中的質量與安全。與常溫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①冷鏈物流溫度控制要求高
冷鏈物流運輸的貨物具有易腐性,耐藏性較低,對溫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常溫運輸貨物。不同冷鏈產品的運輸溫度也不同,運輸溫度不當,會導致貨物的活性、狀態和新鮮度發生變化,導致貨損。
②冷鏈物流設備購置成本高
冷鏈物流產品具有易腐性,在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等一系列過程中必須保持在合適的溫度范圍內。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必須為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配備一套完整的冷鏈物流設備和運輸工具,如冷藏庫、冷藏車、制冷設備、監控設備和零售冰箱等。
2.2 模糊相關理論
2.2.1 模糊理論的基本概述
模糊集理論是Zadeh教授在1965年首次提出來的[48],是對古典集合理論的拓展。同其他科學一樣,模糊集理論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對于一些模糊的概念,經典數學難以表達客觀事物“亦此亦彼”的狀態,從而推動了模糊數學的發展。
模糊性一般指生活中客觀事物的不分明性,模糊數學是將模糊現象用數學清楚的表達出來,比如“年輕”和“不年輕”是不能用某個精確的邊界來區分的。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并不能用簡單的二值邏輯解決,還需要識別一些相對模糊的現象。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復雜的情況進行語義評價時,模糊數學更具有優勢。因此學者逐漸運用模糊集的概念解決決策問題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突破了只能用0和1表達的局限,擴展到采用0到1之間的任何數值表示模糊集合中的各元素。隨著1974年模糊集理論在鍋爐和蒸汽機控制中的成功應用,模糊集理論迅速發展,現已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企業經營與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2.2.3 Fermatean模糊集
為了更充分利用專家決策信息,Senapti和Yager(2020)[83]于2019年對畢達哥拉斯模糊集進行拓展,提出Fermatean模糊集,允許其隸屬度和非隸屬度的平方之和大于1,立方和小于1。與直覺模糊集和畢達哥拉斯模糊集相比Fermatean模糊集包含更大范圍的評價信息,擴大了描述不確定性信息的范圍,見圖2.2。
第三章 基于模糊德爾菲法的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識別 ......................... 25
3.1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因素分析 ........................ 25
3.1.1 影響SARS-CoV-2在冷鏈物流中傳播的因素 ....................... 25
3.1.2 進口冷鏈物流各環節傳播SARS-CoV-2風險因素分析 ...... 27
第四章 基于Fermatean模糊集TODIM-PROMETHEE方法的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評估 .............. 37
4.1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評估步驟 ........................ 37
4.2 基于Fermatean模糊集構建綜合評價矩陣 ................................. 39
4.3 基于GT-BWM-ITARA確定評價準則綜合權重 ......................... 40
第五章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評估案例分析—以大連市某次疫情為例 ......................... 44
5.1 大連市進口冷鏈物流引發疫情傳播概況 ......................... 44
5.2 大連市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評估 .................... 45
第五章 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評估案例分析—以大連市某次疫情為例
5.1 大連市進口冷鏈物流引發疫情傳播概況
大連市地處遼東半島最南部,依山傍海,因港而興以海聞名,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我國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西北太平洋中樞的大連港,港闊水深不淤不凍,是轉運南亞、北美、歐洲等地貨物最便捷的港口,承載著東北亞經濟區進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門戶功能。
大連港自2012年開始布局冷鏈產業,于2016年成為我國首個能夠為國際中轉冷藏貨物提供原廠地證明和衛生證書的口岸。據大連發布的公開資料,大連是全國最大的冷鏈水產品進口口岸,全國近三分之二的進口冷鏈貨物通過大連港入境。同時,大連港港口冷庫庫容量居全國第一,承擔全國近30%的冷鏈貨物存儲,庫容量達40.5噸。大連市目前擁有冷鏈加工類企業1300余家、冷凍類企業300余家、公共冷庫儲存能力約310萬噸、冷鏈運輸資質車輛5800余輛、從事進口冷鏈相關行業人員60余萬人。
但是自2020年初開始,大連市接連發生了多起疫情傳播事件,其中有3起事件與“進口冷鏈”密切相關,見表5.1。首次與進口冷鏈相關的疫情爆發于2020年7月份,大連市連續92天無本地傳播事件后,爆發了與進口冷鏈食品加工車間有關的疫情,零號患者為凱洋海鮮公司員工。通過個案流調和大數據比對,病例標本的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此次大連疫情與我國同時期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基因型不同。此外,在凱洋海鮮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中檢測出SARS-CoV-2。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本文在梳理國內外關于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的相關研究之后,基于模糊德爾菲法建立了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創新性的將Fermatean模糊集和PROMETHEE方法擴展到TODIM方法中,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并以大連市某次因進口冷鏈物流引發的COVID-19為例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具體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1)構建了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 -2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歸納國內外最新關于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的相關文獻,從進口冷鏈物流接收、儲存、運輸和銷售四個環節總結歸納風險因素后,運用模糊德爾菲法構建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的評價指標體系。此過程解決了風險因素的重要程度比較,確保了風險因素篩選的合理性,為防范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 -2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
(2)建立基于Fermatean模糊集的TODIM-PROMETHEE評估模型。運用Fermatean模糊集收集專家的語義評價,最大限度利用專家的評價信息。引入PROMETHEE對TODIM方法進行拓展,解決傳統的TODIM方法存在的補償性問題。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由博弈論組合賦權法確定風險評價準則的權重,避免了單一賦權法的片面性。
(3)基于建立的進口冷鏈物流風險評估模型,對大連市某次因進口冷鏈物流造成的COVID-19的傳播為例進行分析。通過敏感性分析及與其他方法進行對比分析,驗證了本文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評估結果表明進口冷鏈物流傳播SARS-CoV-2風險沿接收、儲存、運輸和銷售四個環節遞減,各物流環節人員安全防護不當、食品消毒不當、人員核酸檢測頻率低、食品抽檢數量小是導致SARS-CoV -2在進口冷鏈物流中傳播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本文對進口冷鏈物流各環節和整體傳播SARS-CoV-2風險提出防范對策與建議,也為今后類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全球爆發下防范進口冷鏈物流傳播疫情風險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