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論文,本文以2014--2019年中國上市公司A股為樣本,以非關聯大股東減持為研究視角,深入考察了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除此之外,本文還引入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其中介作用進行探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現實背景
在某些情況下,管理層會合理的利用盈余管理增加財務信息的可預測性,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決策。但更多情況下,管理層操控盈余是為了符合契約的約束;或者是為了滿足IPO、配股、增發的條件或提高融資效果;還可能是為了迎合分析師的盈利預期等,這些動機的產生主要都是管理層希望通過操縱盈余來實現短期利益。以往上市公司最常采用應計盈余管理來操縱盈余,但隨著會計制度的日臻完善與監管機構日益嚴厲的處罰,上市公司逐漸將目光轉向了隱蔽性更強、但對公司危害更長遠的真實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層及控股股東通過盈余管理手段美化財務報表,尤其是管理層的許多盈余管理行為都是與實際控制人合謀共同完成的利益侵占,這些行為的發生會降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干擾投資者的判斷,甚至擾亂資本市場的運行秩序。因此研究關于抑制盈余管理問題尤其是隱蔽性更強的真實盈余管理問題極為重要。
在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廣泛存在關聯股東的情況。據統計,2014年-2019年上市公司直接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均值均超過了30%,2020年,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超過30%的公司有2497家左右。在公司內部,控股股東與其他股東的關聯關系可以通過多種契約形式建立。通常的,實際控制人會選擇直接和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通過契約建立起的關聯關系,會進一步強化實際控制人的權力。因此許多損害公司長期發展的決策就有了遮蔽傘,這些決策會通過實際控制人的操控在股東大會上順利通過并實施,進而惡化隧道效應。這些行為在會計呈報上的反映即為盈余管理問題,盈余管理行為也進一步地打下了實際控制人利益的烙印。而關聯大股東無法對實際控制人的行為形成有效制衡,他們抑制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較弱,作為與實際控制人無關的非關聯大股東更有動機抑制真實盈余管理。因此,探究非關聯大股東在真實盈余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是現實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良好的公司股權結構對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關聯股東雖然很多都占據在前十大控股股東當中,但可能并不構成對實際控制人的制衡。而公司通過改善股權結構,降低了大股東及中小股東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抑制了高管及控股股東的利益侵占行為,減少了公司的經營風險。因此對非關聯大股東進行探索不僅完善并豐富了股權結構理論,也為我國公司治理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現有文獻在探究股東層面如何抑制真實盈余管理時,大多是對機構投資者、多個大股東并存及外部大股東等發揮的作用進行的研究,而股東層面的非關聯大股東也能夠有效抑制真實盈余管理。因此,本文從非關聯大股東的角度入手,探究其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為股東層面抑制真實盈余管理的因素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目前關于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治理機制被視為“黑匣子”,回避了抑制的具體行為、渠道和過程,本文將以上述問題為研究方向,進一步探究非關聯大股東減持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黑匣子”的內部問題,從而將研究結論進一步細化,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1.2.2現實意義
通過研究非關聯大股東的減持行為,不僅為上市公司設計合理的股權結構提供了參考;也能夠通過強化股權制衡機制的設計,為解決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問題提供新方案。并且通過研究內部控制質量在非關聯大股東減持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發揮的中介作用,為上市公司應注重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了證據,股東可以從改善公司整體內控情況出發,來制定相關政策約束公司過度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2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理論基礎
2.1.1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是研究一方行為主體根據契約指定或雇傭另一方為其服務的行為。一般來說,后者被稱為代理人,前者被稱為委托人,會為后者支付報酬(王慶,2022)[1]。通常代理人相對于委托人有信息優勢且雙方的效應函數具有差異,因此存在利益沖突從而產生公司治理問題。委托代理理論是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的基礎,其核心內容是在兩權分離的背景下探尋公司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大化利用并為公司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通過聘請專業人士協助管理公司并幫助公司做經營決策,是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面對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如何根據公司特征設計出最優的契約就成為了委托代理理論重點研究方向。管理層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會考慮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發展的行為,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設計的有效性會抑制該行為的發生,還會降低行為發生后影響的廣泛度。Admati(2009)[2]認為合理的股權結構可以使股東通過積極參與或者退出等方式進行公司治理,抑制管理層的私利行為。
2.1.2信號傳遞理論
2001年Spence提出當信息主體無法直接傳達某些信息時,信號可作為信息的載體來幫助其傳達,這就是最早的信號傳遞理論。該理論認為,代理人有責任將公司的部分信息傳遞給投資者,而投資者會根據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但在此過程中,代理人作為信息優勢方知悉許多不可直接觀察的信息,比如忠誠度、能力等,而投資者則處于信息劣勢。在經濟市場中,如果代理人提供的信息質量較高,那么雙方可以實現共贏;反之,如果代理人提供的信息質量較低,那么信息劣勢方就會面臨或多或少的損失。信號的有效性可以根據兩個特征來衡量。一是可觀測性,因為當信號難以直接被觀測時,信號傳遞者與接收者之間會存在交流障礙,那么信號的有效性就會被削弱。二是信號成本,信號傳遞者需要向信號接收者證明其信息包含的價值,如果傳遞信號的成本較低時會成為普遍被使用的治理方式。
2.2盈余管理相關研究
2.2.1盈余管理概念
1)應計盈余管理
應計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層對同一行為進行不同會計方法、會計估計及會計時點的選擇,進而修飾公司盈余的一種行為(Dechow and Skinner,2000)[3]。一般來說,應計盈余管理僅調整利潤的分布。公司的總應計利潤由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組成。一般來說,我們將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作為衡量應計盈余管理的指標。
目前,國內外對應計盈余管理有四類計量模型。一是經典瓊斯模型,主要衡量固定資產價值和營業收入影響的操縱盈余。二是擴展類瓊斯模型,在經典瓊斯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無形資產等因素。三是非線性瓊斯模型。該模型引入了公司的應計利潤與實際業績關系。四是非瓊斯類模型,如Healy模型、De Angelo模型等。
2)真實盈余管理
真實盈余管理一般會對公司產生長期影響(曹海敏和趙薇,2022)[4]。它包含三種手段:銷售操縱、生產操縱及費用操縱(吳秋生等,2018)[5]。首先,從銷售的角度來看,銷售操縱主要是公司利用超額現金折扣提高當期利潤,但會導致公司銷售商品現金流量的減少。其次,從生產成本的角度來看,生產操縱是指管理層為降低銷售成本,而增加產量的行為。一般來說,該值越大,表明公司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行為越嚴重。最后,從費用的角度來看,酌量性費用操縱是公司減少當期管理費用、廣告費用并增加福利。這種行為會降低公司品牌長期知名度、引致人才流失等。
3 非關聯大股東的界定、特征及減持的現狀 .................. 17
3.1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現狀分析 .............................. 17
3.2 非關聯大股東的界定 ................................ 17
3.3 非關聯大股東的特征 ............................... 18
4 研究假設與研究設計 ....................................... 21
4.1 非關聯大股東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機理 ................................ 21
4.2 非關聯大股東減持與真實盈余管理 ......................... 22
4.3 內部控制的中介效應 .......................... 23
5 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分析 ...................... 29
5.1 描述性統計 ..................................... 29
5.2 相關性分析 ......................................... 30
5.3 研究假設檢驗 ...................................... 33
6基于公司內外部不同情境下的拓展性研究
6.1不同審計質量下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分析
6.1.1不同審計質量的影響機理和假設的提出
審計是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Jensen and Meckling,1976)[15]。外部審計能夠降低代理費用并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能夠有效抑制大股東的資金占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大股東與小股東的利益沖突;還能夠協調公司內部治理問題,使高管關注公司長期發展,維護證券市場的穩定(孫新婷和孫青霞,2011)[118]。高質量審計意味著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更高、信息披露更充分(杜興強等,2010)[119],并有效制約控股股東及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王艷艷等,2011)[120]。Tech and Wong(1993)[121]發現審計質量高的公司盈余反應系數更高,即高質量審計對應著高質量盈余。代理問題嚴重的公司為了得到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傾向于聘請“大所”進行審計,因為“大所”的審計報告比“小所”的審計報告更具監督功能。
當公司選擇聲譽較高的大型會計事務所時,外部審計質量更能經得住社會的考驗(劉東等,2021)[122],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能夠得到有效約束(劉新爭和高闖,2021)[123],但非關聯大股東可能傾向于“搭便車”,降低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此時非關聯大股東通過減持抑制真實盈余管理的作用有限。當公司選擇聲譽不高的小型會計事務所時,可能會助長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及控股股東為了私利,還可能進行審計意見購買,而審計意見購買往往對應高盈余管理(王凡林等,2021)[124]。此時,非關聯大股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將會通過減持充分履行監督治理職能。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H3:公司的外部審計質量越低時,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強。
7研究結論與建議
7.1研究結論
本文以2014--2019年中國上市公司A股為樣本,以非關聯大股東減持為研究視角,深入考察了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除此之外,本文還引入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其中介作用進行探究。另外,本文還考慮了審計質量水平、市場化水平以及股權集中度這三個方面的不同對治理效果產生的影響。相關研究結論如下:
(1)非關聯大股東減持會顯著抑制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一方面,當非關聯大股東通過減持作為公司治理的手段時,控股股東及高管為防止非關聯大股東帶來的“非財務資源”的流失,會降低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另一方面,非關聯大股東減持會引起獨立董事、監事會的重視,進而增加控股股東及高管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邊際成本,從而抑制該行為的發生。
(2)內部控制質量在非關聯大股東減持與真實盈余管理中會發揮中介作用。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可以通過緩釋管理層代理沖突和機會主義行為,提升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而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信息透明度呈正相關關系,當公司信息透明度提升,會縮小控股股東及高管操縱盈余的利潤空間,從而抑制他們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3)從公司外部治理情況看,當公司的外部審計質量較差或公司所處地區的市場化水平較低時,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抑制作用更強。可能的原因是公司外部治理情況較差時,可能會助長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非關聯大股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將會充分履行監督治理職能,因此控股股東及高管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會受到抑制。而當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較低時,非關聯大股東減持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強。可能的原因是在股權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下,控股股東的行為會受到其他股東的制衡,非關聯大股東在公司內部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將會提高,因此通過減持能夠更有效的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