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通過對RM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分析,通過文獻搜集、比較分析、定量分析及實地調查走訪等方法,識別其財務風險與非財務風險,通過綜合評價法分析其財務風險狀況,并歸納總結存在的財務風險管理問題,最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與控制對策。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我國公立醫院的舉辦主體為政府,由于其屬性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因此一般情況下其收入渠道為醫療收入和財政補助收入兩方面。公立醫院的日常運營方式與企業類似,但我國政府會向公立醫院撥付財政補助,實現其穩定、持續地為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的經營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
盡管目前新醫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持續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但公立醫院在堅持公益性導向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如何保持醫院經濟效益持續增長、醫療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以及實現醫院良性可持續化發展等問題逐漸凸顯。雖然因取消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而減少的收入,公立醫院可通過財政補償、設立藥事服務費項目、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等措施獲得必要補償,但受醫療服務價格無自主定價權及不完善的補償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公立醫院或多或少面臨著運營資金不足的窘境。與此同時,面對醫療市場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公立醫院必須著手提高其競爭力,但由于公立醫院自有資金和財政補助無法完全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大部分公立醫院選擇銀行貸款、商業信用等方式拓寬籌資渠道。雖然這些籌資方式能夠緩解公立醫院運營資金不足的難題,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其運營成本和財務風險。目前多數公立醫院都無法事先預測重大財務風險的發生,導致出現國有資產貶值、財產收益損失及收入大幅減少等不良后果。
1.2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國外文獻綜述
(1)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
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早在《一般管理和工業管理》一書中,把風險管理思想引入企業經營領域,卻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與方法[1]。Solomon Schbner于1930年在美國管理協會上,第一次指出風險管理即“風險”和“管理”兩個概念的整合,是各種風險管理活動的總稱。隨后,學者們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更加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國外學者們普遍將財務風險定義為受負債影響使企業未來的收益出現波動或者出現重大不利后果,從而導致企業最終破產的風險。
(2)關于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
國外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研究分析多為計算財務指標,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單變量分析,隨后相繼出現了多變量分析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方法。
1932年,Fitzpatrick發現破產企業與未破產企業在某些財務指標上存在較大區別,并指出某些財務比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情況,就此提出了單變量分析法[2]。Beaver(1966)基于Fitzpatrick的研究,構建了單變量判別模型,在158個樣本中選取30個財務比率指標作為基本變量帶入模型,發現債務現金保障率和資產負債率對企業風險的判別能力更有效[3]。單變量判別模型雖然簡單、可操作性強,但只能反應企業在某一時間段或某一方面的風險,存在指標單一、無法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等問題。
第2章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
2.1.1財務風險管理
風險是在指某些特定情況下導致出現某種結果的不確定性。目前關于企業財務風險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看,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的債務風險。從廣義上看,財務風險是指存于與企業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內部和外部因素使企業財務活動結果偏離預期目標而形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而財務風險可能存在于企業的各項活動之中,如運營活動、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等。
財務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利用相關信息和管理方法對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采取適時、有效的方法進行防范和控制,以達到既定財務目標、回避風險發生等目的。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循環、動態的過程,一般可分為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
一是風險識別。是指在企業的各個重要的業務流程中,用各種方法系統、連續地認識所面臨的各種風險的存在性和可能性。風險識別應盡可能發生在財務風險出現之前,及早的對將要面臨的風險作出有效判斷。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中的首要環節,只有做好風險識別,后續的風險度量及相關的風險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實施。可以說,風險識別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續相關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是風險評價。根據風險識別的結果,即可開展風險評價工作。在不同時間、不同運營情況下的風險評價結果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準確對風險進行評價,才能確定財務風險的情況,進而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中。風險評價作為風險管理中的核心環節,對風險控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尤為重要。
2.2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理論
2.2.1財務風險識別理論基礎
(1)委托代理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認為,企業所有者兼具經營者的做法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于是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早已成為現代公司治理的邏輯起點,已普遍存在于企業管理之中。在實際應用中,委托人一般為具備雄厚資金的出資人或者股東,但卻缺乏企業管理能力,為了使企業實現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委托人會聘請具有相關管理經驗的人員來管理企業事務。但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導致出現代理人與委托人面對風險時的不同態度及利益沖突兩大問題。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其經營目的為企業價值及資產價值的最大化。作為企業管理者的代理人,經營者本身的行為或其他客觀因素由于經營者和所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運行結果很難確定。代理人可通過損害所有者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利益,產生經營者的道德風險是因為經營者為追求潛在利益最大化而利用的自身信息優勢。由于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的企業所有者,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有必要與代理人簽署一份合約,以此形成共同利益的取向和行為取向,將所有者的利益與經營者的利益有機地聯系起來。
我國公立醫院的舉辦主體為政府,并長期對醫院的發展、運營提供一定的財政補助支持,因此政府即委托代理理論中的委托人,而院長等管理人員即為代理人,但與此同時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導致出現信息不對稱、代理機會主義等問題出現。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其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看病需求,但院長等管理人員可能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等情況謀取私利。而在監管過程中,政府通常對醫院的財務情況進行評價、監督,但財務情況僅能反映一定時段內醫院的經營情況,而不能直接反映醫院的各項業務流程,難以實現直接監督。因此,建立一套全面、客觀的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用于及時監督及評估醫院的財務風險是十分必要的。
第3章新醫改下RM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19
3.1 RM醫院基本情況........................................19
3.2新醫改下RM醫院財務風險現狀.............................19
第4章新醫改下RM醫院財務風險成因分析....................................41
4.1外部原因.................................................41
4.1.1宏觀環境復雜多變...................................41
4.1.2醫療市場競爭激烈.................................41
第5章新醫改下RM醫院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47
5.1豐富籌資方式,提高資金運用效率.........................................47
5.1.1拓寬籌資渠道......................................47
5.1.2管控業務成本........................................47
第5章新醫改下RM醫院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5.1豐富籌資方式,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5.1.1拓寬籌資渠道
RM醫院作為一家公立醫院,其籌資渠道受相關政策法規的影響。因此,面對籌資渠道狹窄時,RM醫院只能采取風險承受的方式,同時通過其他方式獲得間接籌資。
首先,努力爭取財政投入。由于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及醫療服務無自主定價權,因此決定了財政投入的必要性。RM醫院應明確自身的運營情況及投資計劃,以便于向相關主管部門做好溝通及解釋工作,盡可能的獲得財政資金投入,同時在財政資金方面,RM醫院需嚴格按照資金使用途徑,做到專款專用。其次,積極爭取多形式的捐贈收入。不少企業都樂于向醫院進行捐贈,此籌資渠道的成本及風險都較低,但在吸收民間資本時,應事先考量其社會資本的行業背景及社會評價,盡可能在后續使用過程中避免產生糾紛。RM醫院作為當地醫療整體實力最強的醫療機構,可以利用其在當地的影響力,探索其在醫療義診、計生用品發放等公益性活動的贊助模式,但在此過程中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能將贊助捐贈與利潤分成混為一談。最后,RM醫院可考慮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獲取固定資產,將融資與融物相結合,事先與租賃方約定租借金額和期限,獲得租賃物的使用權,在租賃期滿后,可通過支付全額租金獲得租賃物的所有權,這樣大大減少了購置成本,同時成功轉移風險,有效緩解其資金短缺情況。
在拓寬籌資渠道時,RM醫院必須謹慎防范籌資風險,不能違背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在負債籌資前,要對其可行性、回報率、風險度等方面進行詳盡的分析,遵循按期償付本息及效益成本原則等。另一方面,要對籌資方式進行整體考量,盡可能的提高其合理性。
第6章結論與展望
6.1研究結論
RM醫院作為當地唯一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其整體運營情況尚佳,但其收支盈余情況不穩定,再加之在新醫改形勢下外部政策環境和醫療競爭市場的不斷變化,及疫情爆發等各種公共衛生突發情況,均會使其面臨著較大的風險與挑戰,使得出現財務風險的概率大大增加,對醫院的流動資金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導致其無法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的運營目標,同時造成工作人員積極性下降,無法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并形成惡性循環。
本文通過對RM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分析,通過文獻搜集、比較分析、定量分析及實地調查走訪等方法,識別其財務風險與非財務風險,通過綜合評價法分析其財務風險狀況,并歸納總結存在的財務風險管理問題,最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與控制對策。最終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公立醫院開展財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新醫改的形勢下,財政投入逐漸減少、醫療服務無自主定價權、藥品及耗材零加成等政策環境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使得醫院各項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其財務風險的大小。因此,公立醫院必須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下,不斷完善自身建設,加強財務風險意識,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以實現自身持續性發展。
二是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的必要性。醫護人員作為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其醫療專業水平、職業道德水平決定了醫院的整體醫療服務質量,也對其防范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有決定性作用;而財務管理人員作為公立醫院的財務風險管理的實施主體,其專業素質的水平高低,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能力。因此,在未來的運營過程中,公立醫院應更加注重對在崗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