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論文對于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流動與嵌入透過社會網絡的三角關系基本得到了整體性呈現。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會網絡不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縮短其適應過程,且給移民提供了有利的創業資本,從而創造商機,進而較好地、較快地嵌入到城市社會中。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內通過改革完成了經濟、社會、制度的體制轉換,對外則通過開放引進國外資金、資源、技術、人才等,從而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體系。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讓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急劇變化。其中,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差距開始拉大,逐漸出現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東部沿海地區,通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實現高速發展;而在少數民族居住的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處于相對停滯狀態。這種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必然導致大規模的人口流動。1984年居民身份證的出現,不僅提高了人口流動的可能性,而且為人口流動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也變得更加強烈,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動到城市,掀起了人口流動的大潮。其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成為城市移民的重要而特殊部分,深刻影響著我國民族分布格局。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流動人口達到2.44億,其中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2000多萬,約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國流動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城市和散居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上海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浦東大開發,國內外資本和先進技術大量流入上海,使之快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全球化大都市,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幾乎都將其母公司或子公司坐落在上海。資本和技術的集中又引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上海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區位優勢吸引了各類專業人才和勞動力,大規模人口開始涌入上海,其中也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上海市少數民族人口為39.98萬人,比2010年增長44.8%,占全市人口的1.6%。①這種流動改變了一些地方特別是流入地的民族人口結構,致使許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不斷涌現形式多樣的流動人口聚居空間。本研究的主要田野點“龍柏”就是其中之一。
1.2研究意義
1.2.1 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把著力點放在社區,推動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少數民族群眾被城市更好的接納,更好地融入城市。”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作用下形成的“龍柏”這一特殊空間,不僅居住著漢族和朝鮮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且還有大量韓國人。龍柏朝鮮族經營者雖然開始依附韓國經濟謀生存,但卻沒有被韓國經濟吞噬,而是利用全球化、市場經濟以及國家政策帶來的機遇,擺脫了對韓國人和韓國經濟的依賴。跨國社會網絡、跨國流動實踐、雙語能力、熟悉中國和韓國兩國文化,這些都使龍柏朝鮮族經營者在和韓國商人的博弈中勝出。在此過程中,龍柏朝鮮族經營者更是打破“韓國人是boss,中國人是打工仔”的刻板印象,不僅實現了身份轉換,而且更是增強了自身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員的自豪感。由此,本論文通過民族志呈現上海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創業歷程和在滬生活現狀,可以為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提供借鑒意義,這有助于現階段我國推動建立“互嵌式社會”,進而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2 學術價值
自從改革開放和中韓建交以來,中國朝鮮族不斷地向國內外流動,致使作為中國朝鮮族最大聚集地的延邊出現了各種社會危機,甚至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朝鮮族社會面臨了解體的危機①,但這種人口流動同時又擁有了在新移居地形成共同體的功能,從而在不同國界、不同地域形成了新的中國朝鮮族共同體。② 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地位上升以及韓國等海外國家經濟的急劇下滑,越來越多的朝鮮族正進行反向流動,以在海外國家習得的技術及經驗,積極創業。這種城市中的勵志故事和成功經驗又不斷地把海外朝鮮族吸引到沿海城市,從而在大城市中形成朝鮮族移民聚居區。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大部分集中在韓國、日本等國外以及山東、北京等地的朝鮮族流動人,很少關注長江以南的朝鮮族流動人口。龍柏是上海的朝鮮族主要聚居的地區,本論文試圖通過系統梳理龍柏朝鮮族特別是經營者進入上海的歷史脈絡、現實格局和發展趨勢,提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互嵌式社會結構建設的可行路徑,構建中國特色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與城市社會融入的理論模式,同時為城市中的少數民族研究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依據和田野資料。
第二章 流動:當代朝鮮族入滬歷程
2.1 早期入滬朝鮮族
2.1.1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入滬朝鮮族
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戶籍朝鮮族僅為35人。①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朝鮮出現大批戰爭孤兒,朝鮮政府一方面為了解決戰爭后遺癥,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戰后恢復生產建設的需要,決定將戰爭孤兒以“朝鮮實習生”的名義送到中國。這樣,以停戰談判為契機,朝鮮戰爭孤兒開始涌入杭州、北京、洛陽、上海等地,接受各行各業的技術實習。為了方便管理這些朝鮮實習生,急需精通中文和朝鮮語的翻譯人員。于是,中央政府從東北三省的學校、機關、事業等單位招聘翻譯人才。很多朝鮮族積極響應號召趕赴上海,承擔朝鮮實習生的管理和翻譯工作。這樣,早期朝鮮族是以“翻譯人員”的身份進入上海的。延邊漢語師范學校畢業的鄭成永先生就在這種背景下來到上海。下面,是鄭成永先生在《璀璨東方明珠的人們》中的回憶:
當時由于朝鮮戰爭,數百名戰爭孤兒從朝鮮涌入我國上海等地,為了管理朝鮮實習生,中央決定在東北三省的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物色大量懂朝鮮語的翻譯人員。我就讀的吉林省延邊漢語師范學校也進行了動員報告,200多名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口語考試,最終通過的只有包括我在內的36名學生。1953年3月28日,我們離開延吉,輾轉吉林、沈陽和北京來到上海。到了上海后,我們大部分被分配到第一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下屬的工廠,擔任朝鮮實習生的管理和翻譯工作。我被安排到吳淞機器廠(后改名上海柴油機廠)。當時,來自朝鮮的20多名戰爭孤兒已經在這里實習了。我的翻譯工作任務非常艱巨,要跟著工人師傅一邊聽,一邊翻譯上萬個機器零部件的名稱,工人師傅都講上海話,我還要學習上海話。”
2.2 2000年以后韓企入駐與朝鮮族大量入滬
2.2.1 韓國企業入駐上海
從2000年到2010年,上海朝鮮族人數增長為22257人。① 上海朝鮮族人數迅速增多的重要原因,是這一時期韓國企業大規模入駐上海。韓國企業進駐上海并形成所謂的“韓國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朝鮮族流入上海的門檻,進而為朝鮮族聚居龍柏創造了條件。 中韓建交初期,韓國企業集中于經濟相對落后、勞動力廉價的東北三省和以山東、北京為中心的黃河以北地區。從2003年開始,逐漸轉向東南沿海地區。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發生質變,股市全面飄紅,韓國資本開始從東北三省和山東地區轉向長江以南。2010年以后,韓國對華投資聚焦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2012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勞動力成本提高,韓國對華投資逐漸萎縮,開始轉向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不過對上海的投資趨勢基本保持穩定,變化不大。
2.2.2 朝鮮族大量入滬
韓國企業進駐上海,不僅需要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本國人員,還需要與中國主流社會協調溝通的“中間人”,而朝鮮族成為韓國企業的最佳選擇。被訪人上海朝鮮族企業家協會顧問金老先生是典型的“中間人”。韓國浦項制鐵公司(POSCO)、三星、雙龍等企業進駐上海時,“金顧問”積極和上海市政府聯系,為韓國企業順利進駐上海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金老先生也介紹了許多朝鮮族大學生到韓國企業工作,他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事。
我出生于1941年,今年正好80歲。1965年,在吉林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復旦大學計算機專業當教師,當時全中國沒幾個計算機專業,專業人士很受重用,我還被中國科學院選中,加入了人造衛星研究團隊。中韓建交后,大量韓國企業進入中國,很多韓國企業家通過各種渠道找到我,讓我幫忙穿針引線。我第一個幫忙引進上海的韓國企業是韓國鋼鐵企業POSCO。1995年,他們看好中國市場,想進入上海,但是沒有人牽線,于是他們通過外圍關系找到我,這也是看到我有人脈關系。我給他們聯系了上海市政府,政府也積極回應,批了一塊地,然后他們就在這塊地建廠房,算是進入上海了。之后,韓國企業紛紛進入上海,光我一個人就幫忙招商引資現代汽車等30多家韓國企業,總投資額30多億美金。韓國企業進入上海,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我就給很多朝鮮族大學畢業生介紹工作,也給朝鮮族商人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會,很多朝鮮族商人非常成功,在新冠病毒出現之前,我認識的一位商人年銷售額甚至高達幾億美金。
第三章 生存: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創業及其資本 ................................33
3.1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創業:以東銀為例 ............................................. 33
3.1.1 尋找商機,苦籌資金 ......................................... 33
3.1.2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 36
第四章 競爭:龍柏韓國城的內卷與博弈 ............................46
4.1 內卷的龍柏韓國城 .............................................. 46
4.1.1 龍柏韓國城的形成 .......................................... 46
4.1.2 龍柏韓國城的朝鮮族經營者 ................................ 49
第五章 網絡: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會資本化 ................................60
5.1 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強關系” ...................................... 61
5.1.1 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會交往 .................................... 61
5.1.2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團活動 ........................... 63
第六章 融入: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生活世界
6.1 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做家”
6.1.1 龍柏的“房勢”
流動人口離開原居地,更需要穩定、舒適的居住空間,房子是他們未來生活的保障,不僅折射出他們在流入地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心理融入。
研究發現,上海的居住成本,是外來人口居住空間選擇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心城區的舊房簡屋、城鄉接合部的多人合租屋、外環線附近自建房等,往往成為低收入外來人口的居住選擇,當然也有部分收入較高的外來人口(如私人企業主等)選擇在郊區自購商品房。隨著上海地鐵交通線路的延伸,外環線附近的城市邊緣地區和城市中心的聯系得到強化,加之各項設施配套日趨完善,一些郊區地段的升值潛力吸引了大量投資性購房,由此也形成一定數量的空置房源。由于投資者的預期主要在于住宅升值,這些郊區空置住宅以相對低廉的租賃價格成為不少外來人口的居住選擇。
龍柏地區的發展,也和上述地區一樣,伴隨上海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的開放,從城郊荒地建設成為現代化建筑林立的多功能繁榮區。上個世紀90年代,在浦東開發的大背景下,上海房地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龍柏地區隸屬于閔行區,而閔行區作為市近郊區成為上海最大的外來移民流入區,居住人口逾200萬。1995年,上海地鐵一號線開通和延伸,更加密切了閔行區和上海市中心之間的聯系,基礎設施的保障更是加快了閔行區房地產的開發。1998年,上海市政府為了激活房地產,推行購房藍印戶口政策,鼓勵外地人和外籍人士購房。從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間,隨著上海中心城區的舊區改造深入推進,大量舊房拆遷、道路改造、市政動遷、公共綠地建設等項目工程的實施,造成中心城區的居住成本不斷升高,這也迫使大量外來人口向城市外圍遷移。
第七章 結論
本論文對于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流動與嵌入透過社會網絡的三角關系基本得到了整體性呈現。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會網絡不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縮短其適應過程,且給移民提供了有利的創業資本,從而創造商機,進而較好地、較快地嵌入到城市社會中。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的社會網絡的獨特性,突出的表現為流動資本和創業資本,彌散在城市適應和嵌入過程之中,這不僅構成一種龍柏朝鮮族經營者城市嵌入的獨特方式,而且對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嵌入研究意義較深。“東銀們”在創業和城市嵌入過程中的經歷、策略、感受和情感的行為及表述,看似很平凡,但卻很精彩。精彩,不僅是因為有血有肉的、嘔心瀝血的創業史和勵志故事,且在流動與嵌入過程中展現出中國朝鮮族世界關系網的非凡之處。
龍柏朝鮮族經營者是從中國朝鮮族聚集地的延邊等東北地區或從海外回國輾轉到大城市的移民群體,是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里的陌生人①”。絕大多數龍柏朝鮮族經營者并非一開始都以從商為目的而進入上海龍柏,只不過是為了謀生,尋求一份更高工資待遇的工作而來到了這里。由此,出現了“新型朝鮮族”,他們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跨國流動所帶來的機遇迅速發展起來。他們穿梭于不同國家和地區,探索著相互間的各種差異,不斷地尋找新的生存及發展空間,而且對跨國流動資本、技術、經驗等進行有效地轉換和再積累,從而迅速富裕起來。調查發現,龍柏朝鮮族經營者當中的很多人穿梭于兩國之間,摸索著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以敏銳的判斷力,不斷地尋找新的生活空間和生意空間。一些人利用跨國資本和技術投入飲食業為主的服務產業,另一些則以跨國企業就業的經驗,從事跨國商貿活動。同時,跨國流動資本的流入使得他們購房時有能力支付首付款,保障了定居生活的物理性條件。跨國流動資本、技術和經驗的流入,使得中國朝鮮族能夠聚集在大都市,從而促進了龍柏朝鮮族社會的形成與擴張。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