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構建了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模型,為解決互聯網絡環境下制造企業境外基地選址面臨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定量分析與決策工具。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2015年5月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1]。此后,為了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2016年和2017年我國先后出臺了《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充分釋放“互聯網+”的力量,加快建設和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2]。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于2022年1月出臺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統籌國內和國際,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3]。與此同時,2021年12月,我國工信部等八部門出臺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4]。《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國制造2025》、《“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計劃和發展戰略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我國“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和制造業的全球化布局。
1.2 移動制造的概念及問題的提出
1.2.1 移動制造的概念
本文適應當今消費需求差異化和定制化生產的發展趨勢,通過分析了已有制造模式的演變規律,結合當前不斷變化的制造業環境,針對異地制造提出了一種新的制造模式——移動制造(Mobile Manufacturing)。
至今為止,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發現和檢索到“移動制造”一詞,只有“移動城市制造”一詞。早在2017年3月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期間,世界經濟論壇與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塑造制造業未來白皮書》(Shaping the future of production:Four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in 2030)中提出了“移動城市制造”,并指出:移動城市制造將成為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以自主的移動制造單元為核心,借助其他國家的當地勞動力資源共同開發差異化定制產品和服務[18]。
本文提出的“移動制造”,不是指制造企業的異地遷移,而是一種制造模式,是制造資源由靜態配置走向動態配置的新方式。本文將“移動制造”定義為:制造企業依托設計制造和互聯網絡支撐平臺,面向跨境跨地域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把可復制、可重用的部分通用資源或制造單元與外部可利用資源整合,在異地適時建立生產基地,以定制化、低成本、短交期地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服務。其中,“移動”強調的是在互聯網絡、數智化和大數據賦能/使能驅動下企業制造資源的機動性和可轉移性,“異地”也不是只限于在一處選位定址建立生產基地或僅僅固定在某個地方。移動制造是適應跨境跨地域顧客差異化需求,是實現顧客參與的價值共創驅動而產生的,是以價值共創和共享為中心,適應未來全球化、企業邊界跨境協同化、大規模個性化制造環境的一種新模式。
第2章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2.1 文獻檢索情況概述
本節主要對境外移動制造基地的選址的相關文獻檢索情況進行簡述和說明,包括文獻檢索范圍分析、相關文獻情況分析和學術趨勢分析三個方面。
2.1.1 文獻檢索范圍分析
為明確與本文研究主題契合的文獻檢索范圍,首先對生產單元化和先進制造模式的發展歷史和脈絡進行分析,并深入理解制造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從而進一步確定本文研究主題的范疇和所需的相關研究文獻。
生產單元,又稱為制造單元,最早起源于歐洲,可以追朔到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米特洛凡諾夫首次提出了成組技術(GT)的概念[20]。隨后在20世紀90年代單元化生產在日本電子組裝行業得到了成功應用,開始掀起了單元化生產熱潮。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制造企業通過先進的制造技術和互聯網把可利用資源和生產過程集成,形成企業內或企業間若干個面向核心業務流程的并行生產單元,從而實現企業生產組織的扁平化、模塊化、信息網絡化、敏捷化、集成化和合作化。在這種生產組織形勢下,各生產單元協同完成企業制造任務。從而催生了新的先進制造模式。
先進制造模式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依據環境因素通過有效組織各種生產要素來達到良好制造效果的先進生產方式[21]。每一種制造模式都從屬于相應的制造系統,并與相關的制造技術相互交織和作用。制造模式是隨著生產技術、生產組織方式和管理理念的發展而不斷適應進化的。隨著顧客需求的個性化,各種先進制造模式不斷出現,如柔性制造、并行工程、虛擬制造、可重構制造、網絡化制造、云制造、智能制造等。
2.2 關于移動制造模式發展脈絡和理論基礎的研究
相關文獻和實踐證明,制造模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演變而發展。從人類制造業發展過程上看,生產方式先后經歷了早期以手工制造為主的單件定制和少量生產、機械化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柔性自動化的多品種批量生產、靈活敏捷的大批量定制化生產,直到現今發展新一代智能制造致力實現的個性化定制生產。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彼得?馬什曾把制造業的發展劃分為,少量定制、少量標準化、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大批量定制化、個性化量產這5個階段,并指出隨著新工業革命步伐加快,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產品將成為越來越明顯的發展特征[25]。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征的手工制造和大規模生產模式,注重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精益生產、敏捷生產、大規模定制、大規模差異化生產模式更注重跨企業跨地域的業務協作、互聯共享,以此提高企業的生產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和服務增值,實現對市場的快速響應[26]。事實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如何解決多品種、定制化、低成本和短交期的問題。美國的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對智能制造做出的理解,就是如何實現更差異性的定制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以及對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化的快速響應。
第3章 移動制造基地的組建條件與系統形式.....................42
3.1 數字技術環境下企業邊界的拓展延伸 ........................................ 42
3.2 互聯網絡環境下企業可組織利用資源和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 ............................. 43
第4章 移動制造基地選址的影響因素與程序模型 ................................... 58
4.1 移動制造基地選址的影響因素分析 ......................... 58
4.1.1選位影響因素 ......................................... 59
4.1.2定址影響因素 .................................. 63
第5章 “一位多址”系統形式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模型 ....................... 79
5.1 問題描述與參數說明 ............................... 79
5.1.1 問題描述 ............................ 80
5.1.2 參數說明 .............................. 80
第6章 “一位多址關聯”系統形式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模型
6.1 問題描述與參數說明
為更快的適應市場需求,迎合顧客對產品功能的要求,企業需要擺脫傳統的生產模式,與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形成制造聯盟和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制造企業不再是為某個顧客服務的獨立個體,而是多個制造企業形成邏輯上的整體制造聯盟,共同為產業鏈上的需求方服務,形成基于網狀產業鏈的協同制造聯盟。面對顧客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單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機遇[281]。通過多主體間分工合作,彌補核心企業在某些專業領域內能力欠缺、研發周期長和成本過高等不足,以快速完成制造任務[282]。王旭亮等(2020)指出通過協同可以實現高度協同、共享信息、互利共盈,柔性地制造產品服務于用戶,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283]。
如果企業要創造更大的價值,最大化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利潤,就需要對顧客群體進行識別。對于企業獲得的每一位顧客,先前都要付出一定的投入,但顧客所帶來的回報卻不盡相同,因此,企業必須找尋能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值的顧客群體,并鎖定高價值顧客群體。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證所投入的資源得到回報,企業的長期利潤和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證。Fazlollahtabar(2021)指出企業運營中的一個重大挑戰是確定最佳市場,特別是在市場細分方面,生產者需要找出高價值市場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盈利。市場細分被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它能有效幫助管理者鎖定高價值顧客[284]。Hajibaba等(2019)通過市場細分,研究人員得到了大量的創造知識,并通過行業的數據分析,使得企業得到了潛在市場價值信息[285]。基于此,本章提出一種協同制造環境下考慮價值共創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模型,從協同制造能力匹配度最大化和服務效益最大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在顧客需求個性化、制造業全球化和競爭國際化環境下,本文研究了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的企業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問題,得到了如下研究結果:
第一,提出了移動制造的概念和移動制造新模式。在分析歸納生產方式、制造模式演變過程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移動制造的概念和移動制造新模式,給出了移動制造的概念模型、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的移動制造基地組建條件以及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的移動制造基地系統形式。
第二,給出了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的通用程序模型和檢驗評判機制,可以提高選址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綜合考慮企業外部、企業內部、基地系統形式、互聯網絡環境等多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境外移動制造基地選位、定址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給出了移動制造基地選址的原則、基本命題和通用程序模型。在移動制造基地選址的通用程序模型中,嵌入了選位的限定性、關鍵性指標的一次性檢驗機制和綜合性指標的可能性評判機制。
第三,構建了“一位多址”系統形式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模型。面向境外顧客差異化需求,針對“一位多址”系統形式的移動制造基地選址決策,主要考慮顧客價值創造,提出一種兩階段的選址決策模型。第一個階段先淘汰掉可利用資源比較少的候選點,第二個階段是以服務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時間、成本、需求量為約束,建立選址優化模型。建模的過程主要是根據顧客購買行為和銷售記錄,采用模糊數來評價顧客的差異化需求;采用距離因素作為標準,衡量每一個制造基地能為需求點提供的服務;然后建立選址決策模型。同時,把“一位一址”作為“一位多址”的特殊形式進行考慮,從而保證了研究的完整性。最后,通過算例和數值對模型進行模擬仿真,驗證了模型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