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電子商務論文,本文僅從賣方市場出發,對消費者市場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平臺的建設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電商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其影響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制約因素的探討應當是持續的、動態的,而造成這些問題更的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章緒論
1.1選題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發生變化,由過去的“長期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轉變,但是農產品市場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隨著我國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加,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伴隨而來的便是農產品越來越“賣難”,這類問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了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頻繁,加大了市場的風險,農產品的流通與營銷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曾億武和郭紅東2018)。2018年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強化信息服務,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和鄉村電商服務示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年6月正式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59.2%;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12億,占網民整體的80.3%;網上購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網民比例達34.6%。2021年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4221億元,“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初見成效,初步形成政企協作、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農產品電商發展機制,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實現了農產品出村的新途徑,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市場發展潛力是社會各界看好和共同認可的。2020年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市場的人力、物流、銷售等各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導致許多地區的農產品出現了滯銷現象,而通過電子商務的銷售模式,可以有效地緩解農產品的滯銷問題,穩定市場的價格,增加農戶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的目的
農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之一,處于基礎地位的農業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就要適應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實現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運營,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途徑、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新動力,近年來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本研究以新疆阿克蘇地區為例,總結當地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分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并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分析,找出其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針對存在這些的問題,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從多個角度提出可行性的對策建議,以便為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幫助。
1.2.2研究的意義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有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新疆的農產品同內地其他省份相比,具有品種多、質量好等優點,但獲得的經濟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域偏遠,網絡通信交通不便,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較慢,綜合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資源信息無法充分向外界宣傳,無法將先天優勢的農業資源向經濟效益有效轉化。對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首先能夠為阿克蘇地區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路徑。阿克蘇農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好,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銷量也十分有限。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運作,對農產品流通有促進作用,克服空間地理位置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制約,為阿克蘇地區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其次,能夠帶動阿克蘇地區相關產業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與農業、農村、農民相結合的產物,產業鏈上的主體眾多,能夠引導農民為農業產業發展各盡所長,不僅推動農產品的銷售,同時加快物流企業、質量監督機構、產品包裝加工企業等諸多產業共同發展,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最后該研究有助于推動當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研究不僅僅只在于研究產業發展內在規律和外在影響因素,還要以實現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農產品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最終提高農民的收入,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具。電子商務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十大工程之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重要內容所在。
第二章相關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論
2.1相關概念
2.1.1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通過電子設備和網絡技術以電子交易方式實現商業交易的過程,其構成要素包括交易平臺、消費者、產品及物流。200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聯合發布了我國首個《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首次明確指出電子商務是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絡等電子信息網絡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活動,擴大其內涵,使其不僅僅局限于基于互聯網的交易或流通方式。2021年我國發布了新《電子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隨著近些年國內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它所指代的也不僅僅是購物,還囊括了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絡營銷、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以及物流配送在內的多種其他附帶服務。而依據商務活動的內容,電子商務依據其交易內容分為交易有形貨物的間接電子商務,和交易無形虛擬貨物或服務的直接電子商務。本文的電子商務研究的是以農產品為交易物的簡介電子商務,以及從事商務活動過程中的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網絡營銷等交易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內容。
2.1.2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以農產品為交易商品,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整個過程中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管理。石魯達(2013)認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是以電子化的方法來完成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三者環節相關聯的商務活動。農產品電子商務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戶為基礎,由龍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等中間組織為紐帶,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將銷售主體、終端消費者以及政府部門、物流配送中心、電子支付企業聯合在一起,整合商務活動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能夠消除傳統商務活動中信息傳遞交流障礙,降低農產品交易的中間成本,減少流通環節,更好地促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流通,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
2.2理論支撐
2.2.1平衡增長理論
平衡增長理論主要由納克斯和羅丹為代表提出完成。羅格納·納克斯(RagnarNurkse)1953年在《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一書中從“貧困惡性循環論”出發,推動了平衡增長理論的完善,他認為貧困發生的原因在于資源配置扭曲,而單靠個人的努力無法突破貧困,只有運用政府的力量,或將足夠的資本投入,提高社會固定資本的利用效率,推動分工協作,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奧地利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Paul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在《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工業化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促進這些部門的平均增長,以此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一個貧困的國家,其國民收入、市場容量、消費能力等往往都較低,因而缺少必要的需求。平衡增長理論在1957年得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認為如果發展單一產業,而沒有其他產業跟進發展,這將會造成整個地區的消費能力下降,因此要促進地區各產業的均衡發展,需要發展若干互補型產業。
本文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出發點,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加工包裝、倉儲等環節結合起來,形成生產、運輸、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互相協作,致力于前段產業鏈的平衡增長,同時發揮政府在平衡增長戰略中最為有力的計劃性,宏觀經濟的計劃化。
第三章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13
3.1主要農產品概況................................13
3.1.1果品...........................................14
3.1.2棉花.....................................14
第四章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影響因素實證分析.........................22
4.1研究設計.................................22
4.1.1研究方法的選擇.........................................22
4.1.2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研究對象的選擇............................22
第五章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與對策...................................35
5.1提升農產品認可度....................................35
5.1.1提高本地農產品品質.....................................35
5.1.2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35
第五章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5.1提升農產品認可度
5.1.1提高本地農產品品質
農產品質量事關農業產業發展,事關民眾身體健康。首先,推行規范化的生產加工。改變滯后的農業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以綠色理念為引領,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設備配備,通過規范化的種植養殖技術的培訓與支持,加快病害防治、無公害生產、產品包裝升級、保鮮儲藏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加工企業對“三品一標”的重視程度,加大“三品一標”產品的生產和認證的比例,提升核心競爭力。其次因地制宜發展優質農產品。引進適應阿克蘇氣候地理環境條件且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加強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最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相關部門要把好農產品入市關口,嚴厲打擊懲罰各種以次從好,假冒偽劣,違法違規添加等行為,構建認證、監管、服務全產業鏈的管控體系,為優質品牌發展營造健康良好的環境。
5.1.2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
從標準化出發,推動產品市場化、品牌化發展,能夠幫助阿克蘇地區農產品市場的長遠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第一,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體系建設。首先強化農業生產者認識。加大農業標準化建設宣傳力度,提高從業相關人員對農產品標準化意義和關鍵作用的認識,提高對農業標準化技術了解、運用的能力,并認真執行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其次要設立制定適應電子商務銷售的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在產前、產中、產后過的程中,對農產品農藥使用量,使用化肥質量、等級,農藥殘留標準,農產品質量、等級,產品包裝等建立明確的規范標準,并對農產品進行信息編碼,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最后,可以嘗試建設標準化示范農場。建立示范農場,農戶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標準化種植的優勢,再通過政策引導、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農作物標準化種植,通過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體系建成。第二,加強對標準化生產的監督管理力度。各執法監督部門需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抓住果品質量的關鍵環節,嚴格落實標準化生產監測,對于不合規的生產加以懲罰,未達標準的產品絕對不予以放行,監督檢測機構要嚴于律己,加大農產品標準化的貫徹力度,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讓消費者真正信賴我們的產品。第三,不斷完善創新標準化形式。在遵照國家和行業的相關標準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制訂農產品的標準,對于已有的標準,關注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和市場行情,及時更新修訂,提高可操作性。
第六章總結及研究展望
6.1結語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十分迅速,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自2004年至2022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9年聚焦“三農”問題,2022年最新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我們要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電子商務交易的興起為我國農產品的銷售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既有對研究本身的興趣,也是現實的需求。新疆是農業大省,其農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受到疆內外人民的喜愛。
新疆阿克蘇地區地處新疆南部,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優質農產品產量豐富,農業生產在全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經過幾年電子商務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通過前期閱讀文獻資料、了解相關研究動態,在具備研究基礎之后,開展實地走訪調研。通過調研直觀感受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分析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的問卷調查夯實了基礎。針對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標準化生產程度低,品牌建設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物流成本高等問題,通過調查問卷實證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交易產品因子、政策環境因子、交易主體因子、交易環境因子四個對新疆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具有影響性的指標,其中影響程度最深的為交易產品因子。綜上章節對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現狀,影響因素數據統計分析以及面臨困境分析的系統整理,總結提出提升農產品質量、利用好政府政策優勢、強化交易主體培育、推進電商物流體系建設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供廣大研究者、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涉農組織與消費者等作為參考,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阿克蘇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